文档介绍:肥胖
一、肥胖的定义和分类
1、定义
肥胖是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达到危害健康程度。
2、评价肥胖的指标
①体质指数:BMI = kg/m2
②腰围:WC
③腰臀比:WHR
④标准体重:
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
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
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 ×
⑤皮肤皱褶厚度:
⑥其他指标:
3、肥胖的判定标准
①BMI:~
②WC:男性﹥94cm;女性﹥80cm
③WHR:男性﹥;女性﹥
④脂肪含量:男性﹥25%;女性﹥30%
4、分类
①单纯性肥胖:95%
②继发性肥胖
下丘脑病变
垂体病变
皮质醇增多症
胰岛素病变
性腺功能减退症及其他
某些遗传性疾病
BMI指数标准
名称
数值
BMI
数值
名称
低体重
﹤
≥23
超重
慢性营养不良
﹤17
23~
肥胖前期
≥25~
Ι度肥胖(中度)
≥30
Ⅱ度肥胖(严重)
≥40
Ⅲ度肥胖(病态)
二、与肥胖有关的营养因素
1、妊娠期营养因素
①出生体重的影响
②肥胖母亲与子女肥胖的关系
胚胎发育早期孕母的食物摄入量对胎儿出生后的营养状况存在较大影响。
常见现象:肥胖母亲生的孩子亦较肥胖。
母亲在孕期突然变得肥胖,其子女在日后发生肥胖的机会可能增加。
2、人工喂养及辅食添加
人工喂养会失去母乳所特有的奶量自动调节的机制,人工喂养的母亲会按照
自己的意志和营养知识水平去喂养婴幼儿。
人工喂养并过早添加固体食物的儿童,其皮下脂肪厚度要明显高于母乳喂养
或单纯人工喂养的儿童。
3、偏食、多食、饮食结构不良
膳食结构不良、能量过高、且不能节制食超重和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
肥胖者的双亲很容易喂养出肥胖儿童。
4、能量密度较高的食物
能量密度是近年来退出的、用于评价食物供能多少的新概念,是指每克食物
摄入后可供能的热卡数。
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往往具有较高大能量密度。
能量摄入主要来源于脂肪时,体内脂肪储积速度明显加快。
5、进食注意力与进食速度
肥胖样进食:肥胖者进食时所选择食物块大、咀嚼少、每一块吃得快、整个
进食速度较快,在单位时间内吃的快数明显较多等。
加速肥胖的发生发展行为:
·吃甜食频率过多;
·非饥饿状况下看见食物或看见别人进食易诱发进食动机;
·以进食缓解心情压抑或情绪紧张;
·边看电视边进食和睡前进食。
三、现实性危害
1、容易发生肥胖的阶段:青春期、结婚后、妊娠期、产后、中年期、老年期
2、肥胖的危害:
①体态不良,影响美观;
②行动不便,容易发生创伤、车祸及意外;
③体温调节不良,怕热、多汗、易中署;
④心肺功能差,肺活良不足,易发生缺氧血症;
⑤身体负荷过重,易发关节炎;
⑥学习工作效率低;
⑦易发生心理问题。
3、儿童肥胖的危害:
①血脂高→动脉粥样硬化;
②呼吸道疾病;
③脂肪肝(80%);
④消化系统疾病;
⑤免疫功能低下←细胞活性减弱;
⑥高胰岛素血症←被迫分泌大量胰岛素→导致糖尿病、性早熟
⑦肥胖儿童智商低。
四、肥胖者的营养代谢变化
1、脂肪组织的变化
脂肪量的增减:
脂肪细胞数量
脂肪细胞大小
肥胖时细胞内脂肪含量可
﹥ μg( μg )
2、能量代谢的变化
BMI无差异
运动消耗能量均较少,相对储存能量增多。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寒冷情况下一般不显著增加代谢率。
食物热效应为正常人的一半,体内可能存在较高效的能量利用机制。
体温异常可能不仅是肥胖的结果,也是肥胖的原因之一。
运动↓,运动时生长激素的分泌↓,动用的脂肪↓。
分类
脂肪细胞数量
脂肪细胞大小
正常
(25~50)×109
67~98μm
肥大型
100~150μm
增生型
(50~150)×109
混合型
﹥100 ×109
﹥100 μm
5、蛋白质代谢变化
蛋白脂代谢基本正常。
嘌呤代谢异常,血浆尿酸增加,对成人痛风、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病率有影响。
6、水盐代谢的变化
脂肪组织含水量远远低于其他组织,全身含水量低于正常体重者。
7、其他
肥胖儿童体内铜含量高,铁含量则低。
五、肥胖的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
①气喘:肥胖导致呼吸道机械性压迫感觉呼吸困难;代谢率↑,换气率↑
②关节痛:机械行损伤、进行性关节炎损害及其症状加重引起疼痛
③疲劳:代谢率长期升高、打鼾导致睡眠质量差、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等
④抑郁:精神负担加重
2、内分泌代谢紊乱
①胰岛素抵抗
②腹部肥胖与排卵功能障碍、雄性激素分泌过多及激素敏感性肿瘤之间具有显著的生殖内分泌学关系
③腹内脂肪明显堆积者皮质醇分泌增加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