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更新版)山大二院朱孔锡
本指南旨在帮助医生在丙型肝炎诊断、治疗和预防工作中做出合理决策,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丙型肝炎诊治中的所有问题。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具体患者时,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定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
一、术语
二、流行病学和预防
三、病原学
四、自然史及发病机制
五、实验室检查
六、肝纤维化非侵袭性诊断
七、影像学诊断
八、病理学诊断
九、临床诊断
十、治疗目标
十一、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
十二、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
初治患者及监测
十三、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
经治未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患者
十四、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初治及经治患者
十五、特殊人群抗病毒治疗推荐意见
十六、监测和随访
十七、待解决的问题
一、术语
二、流行病学和预防
流行病学
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不同性别、年龄、种族、民族人群均对HCV易感。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因HCV感染导致的死亡病例约35万例。但是,由于HCV感染具有隐匿性,多数感染者并不知道感染HCV,因此,全球确切的慢性丙型肝炎发病率尚不清楚。
2006年全国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1-59岁人群抗-%,在全球范围内属HCV低流行地区,由此推算,我国一般人群HCV感染者约560万,如加上高危人群和高发地区的HCV感染者,约1000万例。各地抗-HCV阳性率有一定差异,以长江为界,北方(%)高于南方(%)。抗- HCV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上升,1-%.50—%。男女间无明显差异。
HCV lb和2a基因型在我国较为常见,其中以1b型为主(%),其次为2型(%)和3型(%),未发现基因4型和5型,6型相对较少(%);在西部以及南部区域,基因1型比例低于全均比例,南部(包括香港和澳门地区)和西部基因3型和6型比例高于全均比例。混合基因型少见(%),多为基因1型混合2型。我国HCV感染者IL-为主(%),而该基因型对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应答较好。
二、流行病学和预防
预防
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性丙型肝炎疫苗可供预防。丙型肝炎的预防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严格筛选献血员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推行无偿献血。通过检测血清抗-HCV、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HCV RNA,严格筛选献血员。
(二)预防经皮肤和黏膜传播
推行安全注射和标准预防,严格执行《医院感染控制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对牙科器械、内镜等医疗器具应严格消毒。医务人员接触患者血液及体液时应戴手套。对静脉吸毒者进行心理咨询和安全教育,劝其戒毒。不共用剃须刀及牙具等,理发用具、穿刺和纹身等用具应严格消毒。
(三)预防性接触传播
对男男同性和有多个性伴侣者应定期检查,加强管理。建议HCV感染者使用安全套。对青少年应进行正确的性教育。
(四)预防母婴传播
对HCV RNA阳性的孕妇,应避免羊膜腔穿刺,尽量缩短分娩时间,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
(五)对高危人群筛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丙型肝炎筛查及管理》对丙型肝炎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及管理。
三、病原学
HCV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肝炎病毒属(hepacivirus genus),其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HCV基因组含有一个开放读框(ORF),编码10余种结构和非结构(NS)蛋白(NS2,NS3,NS4A、NS4B、NS5A和NS5B),NS3/4A、NS5A和NS5B是目前直接抗病毒(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DAA)的主要靶位。
HCV基因易变异,,以阿拉伯数字表示HCV基因型,以小写的英文字母表示基因亚型(如1a、2b、3c等)。HCV基因型与干扰素的治疗应答存在相关性,针对NS3/4A、NS5A和NS5B的DAA可能具有基因型特异性。因为HCV易变异,感染宿主后,经一定时期,HCV感染者体内同时存在的、由多种不同序列组成的、具有很高同源性的HCV变异株群体称为准种(quasispecies),具有某些特定位点变异的准种可能影响DAA治疗的敏感性,并可能和治疗失败有关。
HCV对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100℃ 5min或60℃ 10h、高压蒸气和甲醛熏蒸等均可灭活HC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