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美术鉴赏作业
刘静13390114
《月下小景》何香凝,笔名双清楼主,于1911年毕业于女子美术大学。她与丈夫廖仲恺一起来日留学,在女子美术大学习日本画,后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为革命的需要绘制和刺绣军旗、符号、告示和军用票图案等。辛亥革命后在广州受岭南派影响,作水墨山水画。 早期作品有浓厚的日本画风格,她以梅花和老虎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享誉海内外。她擅作花鸟,偶作山水,笔致圆浑细腻,色彩古艳雅逸,意态生动。这幅画,给我一种平静、孤单但不寂寞的感觉。月光悄悄地洒在湖面,乘着小舟穿过桥越过山,去往心中向往之地。让我不禁想起李健《贝尔湖畔》。
My favorite Chinese painting
《云山苍翠》朱屺瞻,男,汉族,江苏太仓人,1892年生,八岁起临摹古画,中年时期两次东渡日本学习油画,五十年代后主攻中国画,擅山水,花卉,尤精兰、竹、石。创作继承传统,融会中西,致力创新,所作笔墨雄劲,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个人风格,生前历任上海艺术专科学校教授,西画系研究所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他的作品融会中西,致力创新,所作笔墨雄劲,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个人风格。几憧小屋位居深山丛林之中,空气清新、与世无争。这仿佛是老子心中理想社会真实写照,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紫牡丹》于非闇从46岁才开始研究工笔花鸟画,起步虽晚,但大器晚成,成就极大。这与他曾学过园艺学、鸟类学,为后来画工笔花鸟画打下基础。到了40年代其名声与张大千不相上下。他研究工笔花鸟画,从学清代陈洪绶入手,后学宋、元花鸟画,并着意研究赵佶手法。在古物陈列所工作期间,接触到不少古画,开扩了眼界,提高了画艺。作画主张师古而不泥古,更重师法造化。能再现一草一叶瞬间动态特点,而不似静物之拘板。除学习卷轴画外,又学宋纯丝古朴的装饰手法。在勾线用笔上吸收了书法的方法,填色上主张柔婉鲜华,表现出形象的气骨。反对过于工巧细密而失掉笔墨高韵和整体精神。作画不墨守成规,敢于创新。白描兰竹水仙,生动传神,秀雅清逸,所画牡丹能将春之花、夏之叶、秋之干萃于一枝。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尽与自然相吻合。
牡丹,总所周知中国国花。这幅画最吸引我的是右上角那两只嬉戏的蜜蜂,它们或许为争蜂蜜抑或打闹,但其中的闲适却是我喜欢的。午后坐在花前,品一口花茶,欣赏这一静一动未尝不是趣味十足。
《渔船》吴冠中,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50~70年代,致力于风景油画创作,并进行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图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审美理想融合到一起。从70年代起,吴冠中渐渐兼事中国画创作。他力图运用中国传统材料工具表现现代精神,并探求中国画的革新。
吴冠中有很多幅作品都离不开水,也许与他在江苏生活经历有关。这幅画也是一副与水有关的画,背景像是早晨抑或雨天,天未亮,湖面平静,几百条渔船整齐的排布在渡口,反射出日常热闹的渔民生活。
《红袖》郝大欣,女,1955年出生,山东聊城人。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获文学士学位。1995年在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研修工笔重彩人物。1996年至1997年研修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1998年结业于文化部首届重彩画高研班。现为上海商学院艺术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中国画工笔重彩人物画的研究和创作。郝大欣的工笔重彩人物画线条讲究,畅快灵动,劲健松秀,颇具节奏与韵律。
这幅画整体色调以红色为主,是中国传统色彩,画中女子衣着服饰也皆属中国古典风格。女子给我一种含蓄、恬静之美。她的眼神中不禁流露出幸福的味道
《无题》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他是江苏兴化人。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在我的记忆中“胸有成竹”一词就是源于郑板桥画竹的故事,其实他对画的执着认真不难从他的作品中看出。他将竹子的秀逸神韵,纤细柔美,长青不败,一一注入画中。
《华岳清秋》何海霞(1908—1998),中国现代著名国画家,中国画研究院的专业画家;满族,初名何福海,字瀛,又字登瀛;何海霞先生擅长山水画,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饱游沃看,师法自然。何海霞的山水画成熟于20世纪50年代,他在水墨、青绿、界画等诸多领域均有所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