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中国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逻辑顺序论文.doc

格式:doc   大小:60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逻辑顺序论文.doc

上传人:小博士 2017/11/22 文件大小:6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逻辑顺序论文.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逻辑顺序论文
.. 内容提要:在一个以构建市场价格体系为核心目标的经济转型过程中,当前中国货币政策目标有必要在价格和汇率之间做出权衡。作者认为,“轻价格、保汇率”应是货币当局现阶段的最为现实的选项:尽一切可能稳定汇率、平衡国际收支,为中国的资源要素价格的调整、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争取更多时间。
关键词: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价格,汇率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结构失衡日趋严重。对内看..,表现为“高储蓄、高投资”,储蓄始终大于投资;对外看,表现为顺差、外汇储备激增,国际收支失衡,人民币升值压力剧增。
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根本症结——资源要素价格扭曲
中国20余年的市场化改革主要集中于最终产品部门,通过在最终产品部门引入了市场机制,改善了对各经济主体的激励机制,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并促进了技术进步(这一政策意图清晰地反映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改革,国有企业实施的经济责任制、承包制以及后来的股份制改造等,同时实行的开放政策也稳步地降低了进出口产品价格的扭曲)。现在看来,产品部门市场化进程已经基本完成,除了能源和水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少数重要产品之外,绝大部分产品已经形成了有效的市场供求和价格决定机制。
然而,中国要素部门的市场化改革则明显滞后,主要表现为政府对要素配置与定价的高度管制,使得中国生产要素的价格与国外相比普遍较低。要素市场的高度扭曲,降低了整个经济的生产成本,增加了中国经济的短期竞争力,因此,一定程度上人为地加快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创造了中国经济的超常增长的格局。与此同时,这些扭曲也导致了一系列的结构失衡,大大增加了中国经济中长期的风险。
资源要素价格的扭曲,有禀赋的因素,更主要的是政府对经济的主导性过强
我们认为,造成资源要素价格的扭曲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因素。
其一,从经济学意义上看,存在禀赋的因素。
在一个劳动力近乎无限供给的经济体中,工资水平的螺旋式上升而引发的通胀似乎很难发生。劳动力市场的充分自由的特征没有改变,中国的工资水平就不可能有显著的和过快的增长。也就是说,中国企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加速增长并持续超过工资水平的增长率的状态中长期内难以改变。因为生产利润分配给高工资和劳动力受益只有在充分就业的环境中才可能实现。中国存在廉价劳动力的无限供应的禀赋条件。
此外,继续保留计划经济时代的户籍制度和尚未普遍实行的社会保障体系,也进一步压低了劳动力的成本,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乃至全球产业链转移提供了一个相当可观的“租”( 有关研究表明,如果将中国劳动力成本与人均GDP的比例设定为100,那么马来西亚的比例则是114,韩国为132,泰国为157,菲律宾为203)。
其二,最核心、最根本的因素还是政府对经济主导性过强。
客观上讲,近年来无论中央还是地方,政府对于经济的主导性均呈现明显上升态势,大量的经济资源要素配置权还集中在中央各职能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手中,资本、土地和自然资源要素,市场化程度很低,此外还有税收、市场准入等各种花样翻新的优惠政策所制造行政垄断,导致整个资源要素价格被人为的扭曲。
在中国,土地是国有或集体所有的,政府基本上可以决定土地的使用价格。提供廉价土地使用权,是各级地方政府普遍采用的“招商引资”的主要手段。另外,缺乏严格执行的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