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伤寒护理
伤寒概况(一)
流行病学伤寒是伤寒沙门氏菌经肠道引起的全身性急性传染病。全球各地均有伤寒发生,以热带、亚热带地区多见。我国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卫生状况改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仍然有地方性的流行或爆发流行,特别是沿海地区,浙江是全国发病率较高的省份之一(宁波、天台)。本院收治散发病例较多,终年可见,以夏秋季节为多。
伤寒概况(二)
基本病理特征持续菌血症和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增生反应,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病变最明显。
临床特点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与白细胞减少等。
并发症可并发心肌炎、中毒性肝炎、肠出血和肠穿孔。
二、病原学特点
伤寒沙门氏菌属于沙门氏菌属D群,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菌体裂解后释放出内毒素,并在该病中起重要作用。
伤寒沙门氏菌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力强,耐低温,水中可存活2—3周,粪便中可维持1—2个月,冰冻环境中可维持数月。对热和干的环境抵抗力弱。60C15min或煮沸后即可杀死。对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
三、伤寒传播途径(一)
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均是传染源,病人潜伏期起即可由粪便排出,起病后2—4周排菌量最多,传染性最强。3个月以上称慢性带菌者。慢性带菌者是本病不断传播或流行的主要传染源,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污染的水或食物、日常生活接触、苍蝇与蟑螂等传递病原而传播。水源污染是本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也是伤寒爆发流行的主要原因。食物受污染亦可引起本病流行。散发病列一般以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为多。
伤寒传播途径(二)
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污染的水或食物、日常生活接触、苍蝇与蟑螂等传递病原而传播。水源污染是本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也是伤寒爆发流行的主要原因。食物受污染亦可引起本病流行。散发病列一般以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为多。
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病后持久免疫力,少有第二次发病者(2%)。伤寒与副伤寒之间无交叉免疫。
四、伤寒病理特点(一)
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回肠下段的集合淋巴组织与孤立滤泡的病变最具有特征性。(其他沙门氏菌感染引起此病理变化称为伤寒型)。
病程第1周,淋巴组织增生呈钮扣样突起。
病程第2周,肿大的淋巴结发生坏死。
病程第3周,坏死组织脱落与形成溃疡。若波及病灶血管可引起肠出血,若侵入肌层导致
五、典型临床表现(一)
(一)伤寒潜伏期3~21天,一般为10~14天。
(二)典型伤寒的自然病程为4周,分为4期。
1、初期:第1周。急性起病常伴全身不适、力、食欲减退、咽痛和咳嗽等。体温呈阶梯型上升,在5-7天内高达39-40C。
2、极期:病程第2-3周。常有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较多在本期出现。
(1)发热以高热、稽留热为主要热型,少数可呈弛张热或不规则热型,发热10-14天。
(2)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明显,腹部不适,多有便秘,少数以腹泻为主。右下腹可有压痛。
(3)神经系统症状与病情轻重密切相关。患者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重者可出现谵妄、昏迷、病理发射等中毒
典型临床表现(二)
性脑病。也可出现虚性脑膜炎的表现。这些表现随着病情改善、体温下降而恢复。
(4)循环系统常有相对缓脉。但并发心肌炎,则相对缓脉不明显。
(5)肝脾肿大病程第1周末肝脾肿大质软伴压痛,并发中毒性肝炎时,肝功能异常,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
(6)皮疹部分患者皮肤出现小斑丘疹(玫瑰疹),多见于病程6-13天。直径为2-4mm,压之褪色,多在10个以下,多分布于胸腹部,偶尔见背部和四肢,皮疹多在2-4天消退,但呈分批出现。出汗较多者出现水晶型汗疹。
3、缓解期病程第3-4周。体温出现波动,并开始逐步下降。食欲渐好,逐渐腹胀消失,肿大的脾脏开始回缩。
4、恢复期第5周,体温恢复正常,精神食欲好转。体弱、原有慢性疾患、并发症者恢复时间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