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MP致肺炎的理解》
学生:张玉
一、生物学特性
Mycoplasma属于柔膜菌纲,1898年发现,无细胞壁,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多数呈球形,只有三层结构的细胞膜,故具有较大的可变性;~,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呈特有的"油煎蛋"状。
是一种可以自主复制的最小的原核生物。
二、MP致病机制
1、粘附作用
2、细胞毒性作用
3、免疫学解释
粘附作用
通过动物模型或是体外细胞、器官培养的研究表明肺炎支原体对呼吸道上皮细胞的黏附作用是引起细胞损伤和肺炎支原体增殖的先决条件。
粘附作用使其避免了呼吸道纤毛细胞的清除并于局部产生细胞毒性作用,造成损伤。
MP的粘附结构包括P1、P30、P65、HMW1、HMW3蛋白以及蛋白A,B 和C。蛋白P1 和P30 似乎直接参与粘附过程。蛋白B 和C 虽然没有直接参与粘附过程但是必不可少的辅助结构。
肺炎支原体吸附在细胞膜表面后可伸出微管插入细胞内并释放过氧化氢和超氧游离基。这些物质和宿主细胞产生的内源性毒性氧分子相互作用,可造成细胞肿胀、溶解、坏死。
细胞毒性作用
研究发现了肺炎支原体相关致病因子MPN372,其N 端含有二磷酸腺苷-核糖转移酶(ADP-ribosyl-transferase)。在感染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其结构与百日咳毒素类似,可与活化蛋白A 结合,通过网格蛋白介导进入细胞,引起呼吸道柱状上皮纤毛减少甚至缺失,阻碍氨基酸的摄取、大分子合成等过程,最终导致感染细胞损伤。
研究发现社区获得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毒素(CARDS)和机体的NOD 样受体-3分子进行反应,激活IL-1 β和半胱天冬酶-1(caspase-1),形成炎症小体,激活一系列的炎症反应。
当CARDS 毒素过度激活炎症反应时损伤机体,导致组织损伤,加重病情。
细胞免疫
MP的细胞膜抗原为糖脂类,并且存在宿主细胞相同的糖脂类抗原。
MP感染后的免疫反应可见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的生成增多,同时可释放TNF-α,IFN-γ和各种白细胞介素(包括IL-1α、IL-1β、IL-2、IL-4、IL-5、IL-6、IL-8、IL-10、IL-18)。
多种因子作用于巨噬细胞、胶质细胞等,从而介导广泛的免疫反应,进而激活抗自身T 淋巴细胞的抗体,导致细胞因子产生减少或紊乱,破坏正常T 淋巴细胞亚群的Th1/Th2 比例。
MP与人类的CD4+和Ⅱ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氨基酸序列具有同源性,可以产生相应的自身抗体,与组织细胞表面Toll 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TLR2和TLR6 结合,激活核因子NF-kB,引起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