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从“记录”到“纪录”
摘要:文字史料和影像史料来源不同、功能有别,是两种类型史料的客观存在形式,在证史的目的上,两种史料互补的作用明显。作为史料的文字记录和作为史料的影像纪录从外在形式和内在信息都有显著不同。但在历史学研究的意义上,从史学问题的提出、材料的组织和史学传播的方式,文字史料和影像史料之间都存在着密切联系。影像作为史料有其自身显著的特点,传统史料和影像史料结合是未来历史学研究的新路径。
关键词:影像史料;文字史料;《一九四二》
中图分类号:K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5)03-0141-05
一、作为史料的文字记录
历史是一门关乎人类集体记忆的科学,丰富多样的史料足历史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基础。”不同形式的史料,其使用方式和存在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史料问题是历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传统史学重视文献史料,对其研究的理论方法也更为系统成熟、同时,“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和范围的扩人,可取川的史料也越米越多”。进入
20世纪后半叶,传统文献的研究和使用不断面临如何有效和新媒体语言交互转化的问题。由于传统文献史料多以纸小书写为载体,在流传中容易出现失真、错漏,从而成为历史认识的障碍。陈寅恪主张“尽可能扩充史料的领域,自然重视新史料的发现”。传统历史学研究及其成果除了而对专业学者的评价,也越来越深刻地受剑社会文化传播需求的影响。传统史学表达和现代传播言尤其是以视听为主要特征的影像表达之间需要建立起更加科学的沟通桥梁。在数字化影像传播历史益成熟的背景下,如何认识传统史料和影像史料的关系尤其必要。“中国文献学上的史料之丰富,正如一座无尽的矿山……例如史部以外之群书上的史料,特别是历代以来文艺作品中的史料并没仃系统地发掘出来,应用于历史的说明。”“在文艺作品中,诗词歌赋,小说戏剧,都含有丰富的史料。”近代以来,以电影为代表的影像作品同样承载了丰富的史料信息。
历史题材的影像通常包含了文献史料和影像史料,二者以不同的形式共同呈现在历史影像作品中
电影《一九四二》由大陆华谊兄弟公司和重庆【U影集团联合出品。影片改编H报告文学《温故一九四二》,2012年11月在中国内地上映。该片以1942年中国河南大旱、大批民众外出逃荒的历史为背景,以灾荒背景下的国民政府抗战、社会各阶层在大灾荒面前的不同反应、灾荒背景下日军施暴、灾民逃荒路上的经历为故事主体,国民党政府的抗战为历史背景
2013年该片获得了第3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两岸华语电影、第3届北京同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件影片等奖。
电影《一九四二》的播出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历史理性的视角,可以看出历史真实对历史影像的推动作用,电影涉及的情节人多都有历史依据可循。纵观全片,相关的历史材料贯穿其中,历史题材的电影为史学工作者提供了史料的新载体。以电影《一九四二》中表现的河南发生灾荒的基本史实为例:1943年春,《前锋报》记者李蕤为了,探访河南旱灾灾情,人灾区考察,写下了《豫灾剪影》系列报导。其中在《暗哑的呼声》一文中记载:“亲爱的读者:你们必须密切地注视这件事实,并且想办法改变这什事实,便是:河南一百一十县的三千万人,十分之九在饥寒交迫中,正在大批地死亡着,继续不断地死亡着”,“他们曾经挣扎过:宰杀了他们平同爱如生命的鸡犬,宰杀了他们相依为命的耕牛,卖掉他们的锄头,然后卖出他们的土地,最后摘下他们的心头肉――卖了儿女,卖了老婆。然而,结局还是被死亡衔去。”
电影《一九四二》从点到面叙述的正是相似的历史情境。以报纸、图片等传媒形式存在的史料为电影影像表达提供了基本史实、事的主体乃至后人无法想象的行为细节,为传统文字史料转换为历史影像提供了历史依据。
二、作为史料的影像纪录
与传统历史学相比,以电影、电视、图片为标志的影像是一种在照相技术与幻灯片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记录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在两次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带动下,影像作为一种语言迅速发展成为记录历史的新载体,并以其独特的视听效果深刻影响着历史认识特别是历史情感的表达。
和影像的传播相比,《温故一九四二》是在研读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创作的,是通过特定历史事件表达历史关切的报告文学,是一种文学化的历史记录。电影《一九四二》将其中的情节叙事影像化,这一表达方式使得文字记录背后的历史情感得以充分显现,历史认识因此更显真实和完整。
正是在上述基础上,电影《一九四二》用影像语言完成了历史的文学化叙述:每一个历史情节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有相对确定的历史主体。社会的层次感更加丰富,历史的立体感更强:在历史的影像化叙述中,包含了底层灾民、大户长工、记者官员、大员领袖;在全民抗战的大背景下,天灾的无情和日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