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川端康成——电影诗化语言的叙事者 毕业论文.doc

格式:doc   大小:103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川端康成——电影诗化语言的叙事者 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xiang1982071 2017/11/24 文件大小:10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川端康成——电影诗化语言的叙事者 毕业论文.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川端康成——电影诗化语言的叙事者
作为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作为一位具有着非凡优雅魅力的新感觉派代表人物,川端康成始终坚持以其天才般凄美婉丽的文辞,刻画出最富有日本民族风韵的唯美故事。在叙事手法上,他的作品往往以弥漫着淡淡哀伤的、充斥着“虚无孤独”感的笔调,以经典传统的手法对人物命运以及性格进行解读。川端康成的作品受其“葬礼的名人”(见其作品《葬式の名人》)童年经历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孤儿根性的特质。这些在其重要作品如《十六岁的日记》、《油》以及《给父母的信》中都有鲜明的表述。然而,其主要的叙事手法却深受年轻时代所阅读的日本经典名著如《源氏物语》《徒然草》(吉田兼好)和《枕草子》(清少纳言)等影响,具有古典主义的含蓄以及优雅气质。而在叙事语言方面却具有鲜明的电影镜头般诗化的形象感、鲜明感。
川端康成一直执着于文学母体的唯美实践,他的作品不追求大场面或者是晦涩艰难故弄玄虚的哗众取宠,而是致力于对环境以及人物心理的刻画,营造出秀丽的境界。在其代表作《古都》中,作者将一个短练的故事浓缩于四季之中,人物的悲欢离合与四季景象、各种欢庆活动巧妙结合,不仅不显累赘,反而对故事情节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为全书奠定了“世事流转、命运无常”的基本调子。无论北山杉还是祗园节,在作者的生花妙笔之下都显得生动如在眼前。川端康成以这种“镜中映像”般的叙事手法,表现了自己对那些逝去的自我梦境与田园诗意的民族风格的追求。在文中为数众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描写中,通过色、光、影几个方面的描写,以主人公为第一视角,将旖丽多彩的外界景象准确的传达给读者。在这
里我做这样的一个大胆比喻,主人公视角像一台精准忠诚的摄像机,我们看到的文字可以在眼前连贯成为富有诗意的镜头语言。
一、电影镜头语言与日本新感觉派
电影评论界的泰斗巴赞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著名的景深理论(即长镜头理论),指出摄影的美学特征在于揭示真实,认为镜头的目的在于记录事件,尊重感性的真实空间和时间,要求在一视同仁的空间同一性之中保存物体,更多以“段落”或一场戏作为一个剪辑单元。与此对立的是蒙太奇理论,他通常基于讲故事的目的而对时空进行分割处理,如在线性叙事中可以加入闪回、快进、跳跃性镜头,丰富情节和结构。同时,蒙太奇理论也强调画面之外的人工技巧组接视觉与听觉效果的手段。
这些基于电影艺术之上的理论看似与川端康成风马牛不相及,然而作为第七门艺术而诞生的电影艺术本身便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他融合了文学、音乐、服装等多门艺术,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和冲击性,给观者以直觉的感官体验。川端康成本身作为日本新感觉派的代表人物,强调的是追求主观感觉,致力于心理刻画。在他的字里行间充斥的有时是带有着强烈个人感情色彩的描写,有时却又是客观的景观描述。这与景深理论客观重现场景的功能、蒙太奇理论表达个性情感的功效有着惊人的一致,只不过他们的载体不同,作家用文字,导演用镜头。
日本的新感觉派受西方影响,出现在一战之后,新感觉派作家以自身的感觉为指导,把写感觉视为文体新颖的杠杆。川端康成在他的著作《新进作家的新倾向解说》中,在第二部分
“新感觉”和第三部分“表现主义的认识论”中较为详细的阐述了新感觉派创作的方法论。例如,两种事物——眼睛与红蔷薇,传统的创作思维可能是“我的眼睛看红蔷薇”,可是在新感觉作家这里就变成了“我的眼睛是红蔷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