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g
血液和造血系统药
1
第一节促凝血药
第二节抗凝血药及纤维蛋白溶解药
第三节抗贫血药
第四节血容量扩充剂
第一节促凝血药
70%
促凝血药(止血药)是指能加速血液凝固或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使出血停止的药物。
常用的止血药按其作用机理可分为三种:①直接作用于血管的药物;②改善和促进凝血因子活性的药物;③抗纤维蛋白溶解的药物(简称抗纤溶药)
一、促进凝血因子生成药
维生素K为甲萘醌类物质,主要有脂溶性的在植物性食物中一般所含的Kl、肠道细菌所产生者为维生素K2,这二者的口服需胆汁协助。还有水溶性的K3、K4,二者均为人工合成不需胆汁即可吸收.
药理作用维生素K是肝脏合成凝血酶原(因子Ⅱ)和凝血因子Ⅶ、Ⅸ、X时不可缺少的物质。维生素K缺乏或环氧化物还原受阻,使这些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并引起出血。
临床应用
,如阻塞性黄疸、胆瘘,因胆汁分泌不足导致的维生素K吸收障碍;
;广谱抗生素抑制肠道细菌合成维生素K;肝脏疾病引起凝血酶原和其他凝血因子的合成减少等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
。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毒性低,静注过快时,可出现面部潮红、出汗、胸闷,甚至血压急剧下降,危及生命。故维生素K1一般临床多采用肌肉注射。肌注时局布偶可见发生红肿、疼痛、硬结及荨麻疹样皮疹。
、维生素K4易引起恶心、呕吐,嘱患者饭后服用。(30mg/次)可致对新生儿可诱发高胆红素血症、黄疸和溶血性贫血。对红细胞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特异质患者可诱发急性溶血。
,可用口服香豆素类(或采用肝素)解救。
注意事项
(1)应定期测定凝血酶时间,以调整本品的用量和给药次数,并观察有无血栓形成的症状和体征。
(2)肌注时,应选臀部大肌肉群深部注射,注射时必须抽回血,以免误入静脉。
请输入您的标题
小标题
(3)%氯化钠注射液或葡萄糖注射稀释,不可用其他溶液稀释。
(4)本品对光敏感,静脉注射稀释后立即使用,滴注时应避光,慢速、给药速度不应超过1mg/分。并严密观察患者血压、体温、脉搏及心率。如有异常,应及时调整滴速,必要时停止输注,并报告医师。
(5)严重肝功能不良者及孕妇禁用。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及肝功能不良者慎用。
( 6 )可告知患者,正常人肠道细菌可合成维生素K,且很多食物中都富含维生素K,如芦笋、菜花、菠菜等,足以满足人体的正常需要。
6%
3%
请输入您的标题
二、抗纤维蛋白溶解药
抗纤维蛋白溶解药与纤溶酶中的赖氨酸结合部位结合,阻断纤溶酶的作用、抑制纤维蛋白凝块的裂解而止血。
氨甲苯酸(抗血纤溶芳酸)能竞争性抑制纤维蛋白溶解酶激活因子,是纤维蛋白溶解酶原不能变为纤溶酶,从而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临床主要用于纤维蛋白溶解所致的出血,如子宫、甲状腺、前列腺、肝、脾、胰、肺等内脏手术后的异常出血及鼻、喉、口腔局部止血。用量过大可致血栓形成,并可能诱发心肌梗死。
禁用于有血栓形成倾向或血栓栓塞病史者。
氨甲环酸
氨甲环酸在高剂量时尚能直接抑制纤溶酶活力,减少纤溶酶激活补体(C1)的作用,从而防止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的发生。其作用氨甲苯酸相同但较氨甲苯酸强。,可出现腹泻、恶心及呕吐,较少见的有经期不适(经期血液凝固所致),偶有药物过量引起颅内血栓形成。,注射后可有视力模糊、头痛、头晕、疲乏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与注射速度有关,但很少见。禁用于有血栓形成倾向或血栓栓塞病史者。
第二节抗凝血药及纤维蛋白溶解药
高危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并预防大块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动脉栓塞。
、体外循环和血液透析等。
不良反应
,表现为黏膜出血、关节腔积血和伤口处血等。一旦发生立即停药,可静脉鱼精蛋白对抗。
%,一般是肝素引起的一过性血小板聚集作用所致,多数发生在用药的7-10天,与免疫反应有关。停药后约4天可恢复。
;连续应用肝素3~6月,可引起骨质疏松,产生自发性骨折。肝素也可引起皮疹、药热等过敏反应。肝、肾功能不全,有出血素质、消化性溃疡、严重高血压患者、孕妇都禁用。
注意事项
。
。如出现皮肤瘙痒、寒战、发热,应立即通知医生,并给与皮肤冷敷来减轻皮肤瘙痒。
,如有血压下降,脉搏增快和呼吸急促等情况时,应及时报告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