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二章病毒性传染病
第三节狂犬病病人的护理
本节考点
(★★)。
、发病机制(★)。
(★★)。
(★★)。
(★★★)。
、护理措施(★)。
狂犬惊魂电影剧照
狂犬病又称恐水症,为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临床特征:恐水怕风、咽肌痉挛、恐惧不安、进行性瘫痪。
本病极为凶险,病死率几乎达100%。
一、病原学
狂犬病毒,外形似弹状。
能被紫外线、碘酒、季胺类化合物、50%~70%酒精、加热100℃2分钟灭活。耐低温,-70℃或冻干后4℃可保存多年。
二、发病机制
狂犬病毒通过伤口侵入人体
病毒对神经组织有强大的亲和力,在伤口附近的肌细胞内小量增殖,而后沿周围神经的轴索呈向心性扩散至中枢神经系统并大量繁殖后,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病毒从中枢神经向周围神经呈离心性扩散,侵入各器官组织,尤以唾液腺的病毒数量最多。
由于迷走、舌咽和舌下神经核受损,致吞咽肌及呼吸肌痉挛,从而出现恐水、吞咽和呼吸困难等症状。交感神经受累时可出现唾液分泌和出汗增多。
传染源
三、流行病学资料
主要为狂犬,其次为狼、猫、猪等,人传人甚少。
%,近来有多起人被“健康”的犬、猫抓咬后而患狂犬病。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咬伤传播,也可由带病毒唾液经各种伤口和抓伤、舔伤的粘膜和皮肤而入侵。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被狂犬咬伤发病率为15%~30%,若伤口及时处理和接种疫苗,%左右。
咬伤后是否发病的有关因素
咬伤部位:头颈、手指、会阴等末梢神经分布丰富部位
咬伤严重性:创口深而大者或被同一狂犬先咬伤者
伤口处理:及时严格处理伤口发病率低
衣着厚受染机会少
注射疫苗:及时全程足量注射者,发病率低
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缺陷者易发病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长短不一,5日至19年或更长,一般为1~3个月。
病毒毒力强及侵入量大、伤口靠近头部、病人年老体弱者,其潜伏期相对较短。
受寒、劳累、惊吓或悲痛可能为发病诱因。
常有低热、倦怠、头痛、恶心、全身不适,类似感冒症状
继而出现恐惧不安,烦躁失眠,对声、光、风等刺激敏感而有喉头紧缩感。
最有意义的早期症状是,在愈合的伤口及其神经支配区有痒、痛、麻及蚁走等异样感觉。
本期持续2~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