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诺”“言”成真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于北京时间10月11日19时颁出,莫言获得该荣誉。他也因此成为首位获得此殊荣的中国籍作家。
一点可在空间中衍生无数射线,这是点的魅力。莫言得诺奖,无疑也是如此魅力之点,衍生出无数场景、评论与情绪,热烈、欢喜。31年前,他在文学地里种下的那片高粱,在诺贝尔文学奖的灿烂光照下,终于红了。
于是,“诺”“言”成真!
【图析莫言】
莫言是谁?
莫言(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
获奖缘由
颁奖词
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
创作之路
自1981年公开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开始,莫言创作31年,迄今为止发表80余篇短篇小说、30部中篇小说、11部长篇小说、9部影视文学剧本和2部话剧作品。
作品速览
莫言通过“高密东北乡”创造类似一个类似于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镇的文学地理世界。他的几乎所有作品,都在这片充满想象力的土地上展开叙事,并向历史纵深挖掘,向广袤的中国乡村延伸。
《透明的红萝卜》(中篇小说,1985年)
这个作品可说是莫言的成名作,与莫言同期创作的短篇小说《枯河》构成姐妹篇,都有他少年时期当童工时亲身感受到的痛苦经验。它创造了令人难忘的、被侮辱、被遗忘的“黑孩”形象,特点是倔强、粗野、机敏、沉默寡言、生命力旺盛。
《红高粱》(中篇小说,1986年)
小说发表后即在文坛引起轰动,之后又被改编成电影,风靡全球。这部作品描写了北方农村的生存状况,艰难而充满野性,也把国民党抗日游击队的可歌可泣的事迹,酣畅淋漓地写了出来,彻底颠覆了人们的历史记忆,对当时的新历史叙事有筚路蓝缕之功。
《丰乳肥臀》(长篇小说,1995年)
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描写了百年中国大陆沧桑变化史,彻底颠覆了官定历史的叙事,对土改、经济热等都有极深揭露和反思,被认为是一部与正史书写进行巧妙对话、反驳、讽喻和抗诉的鸿篇巨制。莫言设计庞大的人物谱系,宛如一幅荒野大地的四季长卷,从勃发到萧瑟到死亡均有呈现。
《檀香刑》(长篇小说,2003年)
在此小说里仿照戏剧的结构方式,以流传于高密东北乡一代的“茂腔戏”作为一个叙事之核来展开,有很强的实验意味。莫言把“残酷语言”推到极致,引起剧烈反响。
《生死疲劳》(长篇小说,2006年)
以轮回的结构,叙事天马行空,自由恣意。这是一个发生在家乡山东高密的“六道轮回”故事:1952年的土地改革中,一个叫西门闹的地主被枪毙。他一世转生为驴,“驴折腾”;二世转生为牛,牛犟劲;三世转生猪,“猪撒欢”;四世转生狗,“狗精神”;五世转生为猴,“广场猴戏”;六世转世为人,“世纪婴儿”。在半个世纪里,他不断回到他的村庄和土地上,看到了土地上惊天动地的变迁,也见证了在这块土地上人的命运浮沉。
《蛙》(长篇小说,2008年)
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小说结构新颖而缜密,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五封信构成。这是一部将书信、元小说叙事和话剧巧妙地融合杂揉为一体、拓宽了小说艺术表现空间的作品;是莫言创作中的又一次具有开创意义的艺术尝试。
【阅读莫言】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打开了世界读懂中国文学的一扇窗户,其对于中国文学和中国作家的激励无疑具有指标意义。莫言为何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因素究竟有哪些?,或许,可以透过作品探个究竟。
☆家在“高密东北乡”
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同时,“高密”也几乎一夜成名。
“乡土文学哪里寻?山东高密东北乡。”这是山东高密人最感自豪的一句口头禅。“高密东北乡”就是莫言的家乡。只是,一个是现实意义上的,一个是文学意义上的。
现实的高密养育了莫言,其小说中的大部分故事都是发生在这个乡土上。有的确实是他个人的亲身体验,有的也是他过去生活中的真实记忆。很多的邻居、他生活的村子中的人,都变成了小说中的人物――当然,经过了改造。另外村庄里的一草一木、例如村子里的大树、村后的小石桥,也都在小说里出现过。也就是说,莫言在写作时,头脑中是有一个具体的村庄的――这就是生他养他的村庄。或者说,整个高密东北乡,都是莫言在写作时脑海中具象的一个舞台。
反过来说,文学上的“高密东北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