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米芾“乱真”的迷惑.doc

格式:doc   大小:21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米芾“乱真”的迷惑.doc

上传人:好用文档 2017/11/26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米芾“乱真”的迷惑.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米芾“乱真”的迷惑
米芾无疑有一双锐利的眼睛,仅凭下面这段话就足以见出他精读书作的能力:
(苏舜元藏《兰亭》)毫发备尽,“少张”字世传众本皆不及,“长”,笔锋直至起笔处。“。怀”字内折笔、抹笔皆转侧,褊而见锋。“暂”字内“斤”字、“足”字转笔,贼毫随之,于斫笔?贼毫直出其中。世之摹本未有也,此定是冯承素、汤普彻、韩道政、赵模、诸葛贞之流拓赐王公者。
假如熟悉古代书画家、鉴藏家对作品的描写史,就会为米芾的描述之精确表示惊讶――在他之前,人们对前人阅读作品的精微程度只能作出猜测、推想,因为没有相应的文字可以作为辅证(它们往往着力于美学特征的表述,无益于读者对画面实际构成的了解),仅仅是到了米芾,后人才能确知一位书画鉴藏家对作品的观察会细致到何种程度。这在书画鉴藏史上的意义不言而喻。事实上,即使今天,仅凭肉眼观察,也不过到达类似程度而已。
于是,作为鉴藏家,人们相信米芾在目力所及之处,是可以极尽精微的。那么,作为一位临仿者,即,作为一位书家,米芾是否同样能够并且也乐于对原本极尽精微呢?

世传他的临仿之作可以“乱真”。他本人在《书史》里记载过相关的事件:
余少时临一本(颜真卿《争座位帖》),不复记所在。后二十年,宝文谢景温京尹云大豪郭氏分内一房欲此帖,至折八百千,众乃许。取视之,缝有元章戏笔字印,中间笔气甚有如余书者。面喻之,乃云,家世收久,不以公言为然。
余临大令法帖一卷,在常州士人家,不知何人取作废帖装背,以与沈括。一日,林希会张悖,张询及余于甘露寺净名斋各出书画。至此帖,余大惊日,此芾书也。沈勃然日,某家所收久矣,岂是君书?芾笑日,岂有变主不得认物耶?
余居苏,与葛藻近居。每见于学临帖,即收去。遂装粘作二十余帖,效名画记所载印记,作一轴装背。一日出示,不觉大笑。葛与江都陈臾友善,遂赠之,君以为真,余借不肯出。今在黄村家。
余尝以碧笺临三帖(吕公孺处李邕三帖),与真无异。吕复携去装褫矣。
这些记录屡被后人征引,在相当程度上迷惑了后代的鉴藏者,使他们在碰到相关作品时心有余悸,在作者的归属问题上不敢轻易下断语,同时,也延续了米芾“乱真”的说法,塑造了米芾作为一位临仿高手的形象。

事实是否真的是这样呢?
虽然没有临仿的墨迹传世,幸而还有米芾所藏的母本及其临本的刻本可见。
比较宋刻《宝晋斋法帖》中米芾所藏王羲之《平安帖》的刻本(图1)和他自己所临《平安帖》刻本(图2),结果是,无论如伺也难以得出“乱真”的结论。
母本线条清润、方圆分明,结构平匀、疏朗,书写的节奏比较舒缓;临本则线条圆厚、方圆不尽明显,结构紧密、欹侧,书写节奏偏快。这是第一印象。说到细节,有不知从何说起之感,大略只有字的排布序列是一致的,其他竟找不到可以比较的、相近的地方。
王羲之《王略帖》深为米芾赞赏。在《宝章待访录》和《书史》中,米芾都对之有专门的记录,包括他是如何获得这件作品的。他称这件作品“笔法入神”,说他阅书一世,至老,相信此帖是“天下第一帖也”。《宝晋斋法帖》里收入了他的这件藏品(图3),同时,也收入了相应的米临本(图4)。相比米临《平安帖》,米临《王略帖》略近底本,但也距离“乱真”尚远。首先,仍是结构、空间上的清润疏朗与紧密欹侧之别;其次,虽然字的排布序列一致,章法却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