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接受美学与中国文学史研究论文.doc

格式:doc   大小:53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接受美学与中国文学史研究论文.doc

上传人:pppccc8 2017/11/28 文件大小:5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接受美学与中国文学史研究论文.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接受美学与中国文学史研究论文
近年来,随着新的文学观念、新的研究方法的引进,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中也有一些同志力求将它们运用到自己的研究工作中去。当然,要运用得好,是不容易的,还须经过大家长期的探索、实践,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应当对这些新观念、新方法有较透彻的理解,防止生吞活剥。
我们认为..毕业,在目前引进的西方文学理论批评的众多流派、观念和方法中,接受美学对中国文学史研究有着比较直接的借鉴意义、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之一、联邦德国康士坦茨学派的主要代表尧斯(Hans Robert Jauss),..毕业一开始就是从解决所谓“文学史悖论”问题入手提出接受理论的。他之所以把读者作为文学研究的中心,并提出所谓“接受史”、“效果史”原则,乃是为了纠正当时学术界把对文学的美学思考与历史思考对立起来、割裂开来的错误倾向,重建文学与历史之间的本质联系。这一基本方向与我们的文学史研究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我们借鉴起来也比较容易。
接受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存在于历时态读者的阅读与接受中。古代的文学作品,象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①古典作品是在历代读者的接受、反应、评价中获得其每一时代的“当代的存在”即现实的生命的。同样,古典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也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历代读者的接受状况而变化的。因为价值总是相对于主体需求而言的,它是主客体间一种需求与满足需求的关系。所以,离开了读者的审美需求、鉴赏趣味,就无法解释文学史上许多作家作品的价值事实上发生过并继续发生着历史地变动的现象。我国现有的几部文学史专著,一般对古代作家、作品却只按今人的眼光、观点给以评价,而较少揭示这些作家、作品的价值在历史上浮动、变化的情况,更没有对这种价值浮动情况从读者审美时尚的变化方面作出令人信服的说明。譬如对东晋诗人陶渊明,现在的文学史一般都用较大篇幅,作为第一流诗人给予高度评价,这自然是可以的;但对陶潜在历史价值的河床中的沉浮变化却很少涉及。其实,陶渊明诗歌的历史命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生前,几乎无人称赞过他的诗。在整个南朝,他也不被认为是第一流诗人,刘勰的《文心雕龙》涉及了大量作家作品,却无一处提及陶潜;钟嵘《诗品》只把他列入“中品”;《宋书·谢灵运传论》、《南齐书·文学传论》列举了不少重要作家,却独独“漏”掉了他;北齐阳休之《陶集序录》批评他“辞采未优”.即华丽不够,文采不足;萧统虽称赞他“文章不群,辞采精拔”(《陶渊明集序》),但其所编《文选》选陶诗只有八首,比入选的六朝名家如曹植、陆机、谢灵运、谢眺等人的作品要少得多。陶诗从宋朝开始方声誉日隆,终于被认可为文学史上一流大家。评陶诗而不涉及其价值的历史变动,至少是一种片面和不完善:从思维方法上说,是以偏概全,以静盖动,以今代古,未跳出形而上学僵化视野。我们认为,对于这样一类文学史上并不罕见的现象(或由
“冷”变“热”,或由“红”变衰,或长期被埋没,一旦被发现……),文学史研究工作者完全应当也有可能运用接受美学观点给予合情合理的说明。
再如梁陈时代的“宫体诗”,作为一种文学时尚曾经一度繁荣,并在历史上发生过一定的影响。对于这样一个比较重要的文学现象,现在通用的文学史却只是一笔带过,并一律是全盘否定。然而,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看来,这样一种简单化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