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我看李鸿章.doc

格式:doc   大小:56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我看李鸿章.doc

上传人:aibuaiwo1318 2017/11/28 文件大小:5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我看李鸿章.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我看李鸿章
读清朝历史,有一个人一定会让你印象深刻。他不象林则徐一样让人赞扬到无可挑剔,但也值得我们尊敬,他就是李鸿章。
有人以李鸿章“前半生英明,后半生糊涂”作为他的仕途写照。直到现在,李鸿章的名字就和中国近代那一段伤心的屈辱史连在一起。
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特别是象评价李鸿章这样一位颇受争议的人,是极为困难的。俗语“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而李鸿章的“坏”不仅仅是他个人,而是给一个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不管是***家民起义还是后期的洋务和外交上,从封建政治利益方面来看,他称得上是一个忠臣之士,尤其是在他晚年大清王朝处于内外交困的危难之际,几乎都是由他出面。他不是不明白签定这些条款会给他带来千古骂名,所以从这一点来看,他的行为又有舍己救国的高度。尽管他的妥协退让招来全国上下一片声讨和怒骂,对国家民族造成了无法弥补的创伤,但对他本人来说算是“尽心报国”了,虽然在那样一个时代,忠于国家的概念就是忠于君主,我们还是不得不在这样一个层面上给李鸿章鞠上一躬。
张之洞、梁启超都认为李鸿章的见识超出同侪,这与李鸿章的推动中国近代机械制造、采煤、铁路、电报、轮船运输、纺织工业、采矿、交通运输,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出洋和创建海军有关。可以说,他在甲午战争前,在晚清的政要人物中,是为数不多的识见超群的清政府要员之一,是中国晚清近代工业化事业的主要开创者。
李鸿章反对外国人各种违反法纪的行为,但他也不赞成用简单粗暴的驱逐等办法去对待外国人。在对外通商贸易中,晚清前后共开放了三十四个通商口岸,清政府的保守派意见颇大,甚至不惜和外国兵戎相见。李鸿章对此不以为然:“人皆震惊于添口之多……西洋各国到处准他人寄居贸易,而仍日益强盛,可知其病不在添口而在不能自强。”历史已经证明,李鸿章并不是闭关锁国之辈。
由于其几十年洋务经验,使李鸿章对经济相当敏感,他对维新派振兴农、工、商业十分支持。支持维新派废八股,办新式学堂的措施。并用康有为等开通的思想,培养一批能肩负洋务重任的人才,推荐康有为任京师大学堂的总教道。当慈禧血腥屠杀维新志士时,李鸿章不怕受牵连,指出“捕新党之谬”,并暗中设法为一些新党人士开脱“罪责”,关心逃出到海外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安危。
他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代君王,在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活跃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是晚清的重量极人物。少时科第点为翰林、回乡办团练、组建淮军、***太平军和剿灭捻军、开办洋务和组建北洋水师,长期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一职,参与、执行清政府的一些重大决策,代表清政府多次对外交涉,这就是李鸿章近40年的政治生涯。虽屡遭危机,几经沉浮,却始终位极人臣,权倾朝野,这和他自身有很高的政治素质,精通权变之术,深谙为官之道外有很大关系。谋求中国富强始终是李鸿章不灭的梦想,展现其雄心勃勃的梦想与气势。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李鸿章前生的英明一败涂地。李鸿章背着卖国的骂名,在屈辱和怒恨中告终了他一生。死后被慈禧照大学士例,追谥文忠,晋封一等侯爵,入祀贤良祠,这是清朝以来汉族大臣绝无仅有的荣耀。李鸿章从一个耕读之家一路绝尘直达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权倾朝野,甚至连慈禧太后也要让他三分。梁启超称:“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必为19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总之,不管你是爱他,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