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壮族地名传统称谓及文化内涵初探
摘要: 广西平果县旧城、海城、凤捂、榜圩等乡镇壮族居住地地名称谓多用壮语命名,其指事表意,通俗易懂,又蕴含着壮民族文化。这些壮语地名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当地的文化历史、物产、生活以及地形地貌的特点等。本文以广西平果县旧城镇为基点,辐射海城、凤捂、榜圩等邻近乡镇,对“那、龙(弄)或巴(岜)、圩、六、百”等字作开头的地名称谓进行小考。
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发布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关键词:壮族地名称谓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2-0386-01
壮族一词,据史料载,有“乌浒”、“俚”、“僚”、“?Z”之称,称“僮”始于南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僮族”。1955年,根据周恩来总理提议,把“僮”改为“壮”,统称“壮族”,沿用至今。
广西平果县旧城、海城、凤捂、榜圩等乡镇壮族居住地地名称谓多用壮语命名,其指事表意,通俗易懂,又蕴含着壮民族文化。这些壮语地名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当地的文化历史、物产、生活以及地形地貌的特点等。本文以广西平果县旧城镇为基点,辐射海城、凤捂、榜圩等邻近乡镇,对地名称谓进行小考。
一、以“那”命名
“那”壮语意为“水田”,与水田连在一起的地名,一般用“那”字作开头来命名。以“那”字起的地名其实就是充满稻作文化气息的。“那文化”这一概念是由壮族著名学者王明富提出,得到了原中央名族大学副校长、中国稻作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梁庭望教授的论证并肯定,主要是指壮侗语民族地区稻作生产引发出来的社会生活、民俗事象,包括因稻作耕种而产生的民间生活和习俗,据“那”而作,依“那”而居,以“那”为本。
二、以“龙(弄)”和“巴(岜)”命名
龙(弄)和巴(岜)为同一个意思。龙(弄)是旧城镇、海城乡多数人称山弄的壮语;巴(岜)为榜圩、凤捂一带的称山弄的壮语,即榜圩壮话。无论是榜圩壮话,还是旧城壮话,壮语的“龙”或“巴”均为山沟、山坳等意思,不是传说中的“龙”和“凤”中的“龙”的意思。网上传说以“龙”命名,是针对“那”而言,表示“穷”的意思,这是不科学的。用龙(弄)和巴(岜)名称作标记的地名,也形成了独特的地名文化景观。
以“龙”命名,是山民命名村屯名的一种习俗。一般与山沟、山坳连在一起的地名,多用“龙或弄”字作开头。如海城乡新民村11个自然屯中,就有8个自然屯的屯名带
“龙”开头。如龙翁、龙力、龙烟、龙梅、龙荒、龙全、龙领、龙合等自然屯,%。这个村的龙领屯与龙梅屯的交界处就存有大量的方解石,平果县海城乡的新发方解石场年产3万多吨的矿粉,开采的矿石就源自于这里。“龙”表示“穷”的意思,不攻自破。旧城镇带“龙”的村屯也普遍存在,如龙坤、龙肥、龙沙、龙王、龙漏、龙康、龙仙、龙贤等村屯。以“龙”命名,造就“龙”文化,也有些人士提出,但没有实施。
以“巴”命名,榜圩镇小微突出。“巴”壮语意为荒凉的山。与荒凉的山连在一起的地名,一般用“巴”字作开头。如榜圩镇的巴足、巴鲁、巴达等23个村屯都用“巴”字作头命名。旧城镇以“巴”命名的村屯名较少,只有岜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