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匡超人
范进也是个连考二十余次不取的老童生,发榜那天,家里没有早饭米,只得抱了正在下蛋的母鸡到集上去卖。听到中举的消息后,他起初不敢相信,既而“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欢喜得发了疯。直到挨了丈人胡屠户的耳光之后才清醒过来。从此他就“平步登天”,有许多人来奉承他,不到两三个月,田产房屋、奴仆丫鬟都有了。由此可见,士子们的热中科举,不过是为了爬上统治阶级地位,升官发财,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
科举制度不仅使人堕落,同时也是封建礼教帮凶。年过六十的徽州府穷秀才王玉辉,年年科举,屡试不中,但他却刻守礼教纲常。他的三女婿死了,女儿要殉夫,公婆不肯。他反而劝亲家让女儿殉节。又对女儿说:“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难道反而阻拦你?你就这样做罢。”八天以后,女儿穿着守孝的白色的衣服,绝食而死,他仰天大笑说:“死得好!死得好!”但事过之后,当他女儿的灵牌被送入烈女祠公祭的时候,他突然感到了伤心。回家看见老妻悲痛,他也心上不忍,离家外出散心。一路上,他悲悼女儿,凄凄惶惶,到了苏州虎丘,见船上一个少年穿白的妇人,竟一下想起了穿着孝服殉夫的女儿,心里哽咽,那热泪直滚下来。
科举阶梯
童生——秀才——举人——进士
一、八股文士(范进、周进、马二先生、王玉辉)
出生寒门,天性醇厚,但醉心于八股举业,藉以谋求功名富贵,显得可笑可悲。
二、名士
科场败北,于是效仿古人,结诗社,附庸风雅,充当名士。
三、官绅
通过读书入了仕途,成了官。出仕则多为贪官污吏,在乡则多为土豪劣绅。
科举培养了一批庸才,同时也调教出一批贪官污吏。科举造就了一些社会蛀虫,同时也毒害着整个社会。科举既使人堕落,同时也是封建礼教的帮凶。凡此种种从明朝成化年间以来
形成的风气,到了万历年间则越演越烈。科举得意的,被认为才能出众。失意的,任你有李白、杜甫的文采,颜渊、曾参的品行,都被看为愚笨无能。大户人家讲的是升官发财,贫贱儒生研究的是逢迎拍马。儒林堕落了,社会更加腐败。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吴敬梓以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腐败世态的生动描绘,使他成为现代主义的小说家之一。现在,《儒林外史》已被翻译为英、法、德、越、日等多种文字,在世界文学史上正产生着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它可与意大利的普伽丘、西班牙的塞万提斯、法国的巴尔扎克或英国的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抗衡。
吴敬梓,字敏轩,清代初年人。生于1701年,卒于1754年,是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
吴敬梓是安徽全椒人。他出身于任宦名门,到父亲时,家道已衰落。他才华过人,但鄙弃八股科举。20岁中秀才后却无意进取功名。安徽巡抚推荐他应博学鸿词考试,他竟装病不去。他不善持家,遇贫即施,家产卖尽,很受相邻乡邻歧视。33岁迁居南京,过着清贫的生活。他36岁以后开始创作《儒林外史》,49岁写成,全靠朋友的资助,才得入土安葬。
作者笔下的儒林是个怎样的社会呢?这里的人物是“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之流吗?读一读《儒林外史》,理一理其中的人物,答案便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