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3
文档名称:

各种心电图表现 【PPT课件】.ppt

格式:ppt   大小:3,459KB   页数:5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各种心电图表现 【PPT课件】.ppt

上传人:yzhluyin9 2017/12/1 文件大小:3.38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各种心电图表现 【PPT课件】.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心电图各波段组成、命名
先后有序的电兴奋传播,引起一系列电位改变,从体表一定部位探测并记录出来的就是心电图。
P波
P-R段
QRS波(Q R S R’ S’ QS)
ST段
T波
Q-T间期
J点
U波
各波段命名
心电图各波段意义
P 波:最早出现的幅度最小的波,反映心房除
极过程
P-R段实为P-Q段,反映心房的复极过程及房
室结和房室束的电活动,P波和P-R段合
为P-R间期,始自心房开始除极止于心室
开始除极。
QRS波反映心室除极的全过程
Q:首先出现的负向波
R:首先出现的正向波
S:R波之后再出现的负向波
R’ S波后再出现正向波
S’:R’波后再出现的负向波
QS:整个综合波均为负向波
S-T段 QRS综合波之后基线上的一个平段,代表
心室复极的缓慢期
T 波:平段之后的出现的波,代表心室复极的
快速期
Q-T间期心室开始除极到复极完毕的全过程的时

平均心电轴的检测方法
依据通常根据肢体I、III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估测心电轴的大致方位
正常电轴 I、III导联QRS波的主波均为正向波0。~90。
右偏 I导联出现较深的负向波
左偏 III导联出现较深负向波
导联
电轴
I
II
III
(aVF)
偏左
正常
偏右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与正常值
P波:代表左右心房除极时的电位变化。P波方向在I、II、aVF、V4~V6导联中均向上,aVR导联向下;;,。
P-R间期: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心率在正常范围时,成年人的P--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与正常值
QRS波群:代表全部心室除极的电位变化。
(1)时间:~,.
(2)波形和振幅:正常人V1、V2导联多呈rS型,V1的R波≤。V5、V6导联可呈qR、qRs、Rs或R型, R波≤。正常人的胸导联自V1~V6,R波逐渐增高,S波逐渐变小,V1的R/S<1,V5的R/S >1。各肢体导联的每个QRS正向与负向波振幅相加的绝对值应≥,胸导联的每个QRS正向与负向波振幅相加的绝对值≥。
(3)Q波:正常的Q波振幅应小于同导联中R波的1/4, (唯III、aVR、aVL导联可超过),V1导联不应有q波,但可呈QS型。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与正常值
Q-T间期:从QRS波群的起点至T波终末,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所需的时间。心率在60~100次/分时,Q- ~ 。校正的Q-T间期,即Q-Tc=Q-T/R-R。正常Q-,超过即属过长。
U波:~,一般多认为U波代表后继电位的影响,其方向大体与T波相一致。在胸导联较易见到,尤其V3导联较为明显。U波明显常见于血钾过低。
窦性心律
心率:70次/分 PR间期: QT间期: PⅠⅡ↑     aVR↓ QRS时间: ST-T无异常偏移
小儿心电图
小儿心电图变化的总趋势为右室占优势转变为左室占优势型的过程。
小儿心率较***快,10岁后大致为***水平。小儿P-R间期较***短,7岁后趋于稳定(~),小儿的Q-Tc=(±)/√R-R,较***略长。
小儿的P波时限较***短(儿童<),P波的电压于新生儿较高,以后较***低。
婴幼儿常呈右室占优势的QRS图形特征。I导联有深S波;(V3R)导联多呈高R波而V5、V6导联常出现深S波。R波电压随年龄而增加,以后高于***,Q波较***深。3个月以内婴儿缺乏q波。新生儿期心电轴>+90°,以后与***相同。
小儿T波的变异较大,新生儿期肢体导联及左胸导联常出现T波低平、倒置。
房性期前收缩(房早)
1、提前出现的P‘-QRS-T波群 2、房性的异位P波与窦性P波不同 3、P‘-R间期≥ 4、包括早搏在内的两个窦性P波间期短于窦性P-R间期的两倍,称为不完全代偿间歇
1、提前出现的P‘-QRS-T波群 2、房性的异位P波与窦性P波不同 3、P‘-R间期≥ 4、包括早搏在内的两个窦性P波间期短于窦性P-R间期的两倍,称为不完全代偿间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