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电化学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观察.doc

格式:doc   大小:54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电化学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观察.doc

上传人:pppccc8 2017/12/2 文件大小:5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电化学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观察.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电化学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电化学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方法:164例确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机分为4组:电针组,电针药组,手术组和手术药组。电针组采用电化学疗法治疗,电针药组采用电化学疗法并服用米非司酮,手术组采用切除内异病灶的方法治疗,手术药组采用切除内异病灶的方法并服用米非司酮。治疗后随访6~4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变化,检测血清CA125含量。结果:各组患者治疗后症状均有所改善,血清CA125含量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明显高于其他各组的总有效率(P<),且复发率低于其余各组的复发率。结论:电化学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较好。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电化学疗法米非司酮疗效观察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妇产科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内异症所致的痛经、慢性盆腔疼痛和不育,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其发病呈上升趋势[1]。子宫内膜异位症虽为良性病变,但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远处转移和种植生长能力。研究表明,术后如不加用药物治疗,其复发率可达40%[2]。目前临床常用的手术方法是腹腔镜手术,但其创口较大。电化学疗法(Electrochemical Therapy, EChT),又称电针疗法,是1980年发展起来的一种肿瘤微创疗法。本院采用电化学疗法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164例2006年3月~2007年9月本院确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机分为4组:电针组,电针药组,手术组和手术药组。根据1985年美国生育学会修订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标准(r-AFS)进行分期。4组患者年龄、孕产次、病程和分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术前均行B超、血清甲胎蛋白(AFP)和癌胚抗原(CEA) 等检查正常,所有患者6个月内未用过激素,肝肾功能正常。资料见表1。
表1 患者一般资料(略)
诊疗标准

参照中华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1990年第三届学术会议修订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制定。
①渐进性痛经;②经期少腹、腰骶部不适,进行性加剧;③周期性直肠刺激症状,进行性加剧;④后穹窿、子宫骶骨韧带或子宫峡部触痛性结节;⑤附件粘连包块伴包膜结节感,输卵管通畅;⑥月经前后附件包块有明显大小的变化(未用抗炎治疗),或超证实为肿块包膜较厚,其内为减弱的液性暗区和光点;⑦B超见子宫均匀增大或子宫肌层回声不均,子宫前后壁弥漫且不对称增厚,或结节样增厚但无包膜;⑧经开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证实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者。凡有①、②、③、⑦点之1项和④、⑤、⑥、⑧之1项,即可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治疗方法

电针组采用局麻或局麻和静脉麻醉结合,常规消毒后,取16或18套管针距肿瘤边缘2~3处经皮穿刺入病灶内,拔出针芯,将铂金电极针沿套管平行于病灶纵轴进入并贯穿整个病灶,针距5mm,调整留置的套管位置,保护病灶周边的正常组织。分阴阳极连接电极针到电化学治疗仪,接通电源。治疗电流80~120mA,电压8~12V,依病灶大小计算治疗电量,约100(库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