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9
文档名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16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特征).ppt

格式:ppt   大小:809KB   页数:9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16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特征).ppt

上传人:分享精品 2017/12/2 文件大小:80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16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特征).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四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关于中国文化特征的基本观点

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与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1、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叫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
(1)刚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简洁的表述: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载《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论集,东方出版社出版)
2、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本精神为融和与自由。(许思园:《论中国文化二题》,《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3、中国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1)理性精神。集中表现为:具有悠久的无神论传统,充分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主张个体的感情、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理性要求相一致。总的来看,否定对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强烈主张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反对两者的分裂对抗,这就是中国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
(2)自由精神。这首先表现为人民反抗剥削阶级统治的精神。同时,在反对外来民族压迫的斗争中,统治阶级中某些阶层、集团和人物,也积极参加这种斗争。说明在中国统治阶级思想文化传统中,同样有着"酷爱自由"的积极方面。
(3)求实精神。先秦儒家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人论世,反对生而知之;法家反对"前识",注重"参验",强调实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张"知人"、"自知"、"析万物之理"。这些都是求实精神的表。
(4)应变精神。(刘纲纪:《略论中国民族精神》,《武汉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4、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5、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义。这种人文主义表现为:不把人从人际关系中孤立出来,也不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在价值论上是反功利主义的;致意于做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给我们民族和国家增添了光辉,也设置了障碍;它向世界传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沟通的种种隔膜;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庞朴:《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光明日报》1986年1月6日)
二、代表性人物观点简介
梁漱溟
林语堂
韦政通
梁漱溟(1893—1988),中国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原名焕鼎,字寿铭。祖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1911年加入同盟会京津支部,任该会机关报《民者。1916年任南北统一内阁司法总长秘书。1917—1924年,应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印度哲学讲席。1929年任河南村治学院教务长,并接办北平《村治》月刊。1931年与梁仲华等人在邹平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任最高国防参议会参议员、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39年为促进团结抗日,参与发起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1941年该会改组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6年任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