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直面死亡,珍爱生命
摘要:生命和死亡是相辅相成的,理解死亡才知道生命有限而万分可贵,更应该积极思考人活着的价值,更好地利用有限的生命来发挥更大的价值。理解死亡不仅仅是让我们勇敢的面对死亡,还要让我们思考着怎样智慧的对待死亡,让生命更有意义。因此,生命教育迫在眉睫,我们应该客观的面对死亡,珍爱生命。
关键词:死亡;生命;理解死亡;直面死亡;珍爱生命;生命教育
正文:
有生命,就有死亡;理解生命,就不能回避死亡。生命、死亡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人的一生也就是生命持续和步入死亡的过程。当人呱呱坠地, 发出第一声燎亮的哭声, 既意味着生命的展开也是死亡之旅的开始, 所以,恩格斯说“生就意味着死”, 生与死是一个问题不可分割的两方面。每个活着的人都将面临如何生和如何死的问题。面对人的生与死,教育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教育不仅要教给人“何以为生”的本领, 还要引导人对“为何而生”行追问, 而对人“为何而生”的追问离不开对死亡的思考, 所以, 生命、死亡和教育是息息相关的。
生命教育,就是帮助人们理解生命和死亡的关系,帮助人们从不了解死亡到认识死亡,到进一步理解死亡; 从不怕死亡到从容地面对死亡,积极地把精力放在“如何活得更好”这个有价值的追求上, 这是生命教育时所要面临的艰难而又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只有正确的了解了生与死的关系,才能够有勇气直面死亡,从容的面对死亡,并理
性的思考让有限的生命获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要真正理解生命,必须先理解死亡
中国人讳谈死亡
中国传统文化对待“死亡”多是采取避讳态度,在官在民都讳言“死”字。甚至累及“死”字的时候都会千方百计的用一个委婉的词语代替。在中国古代,皇帝的死叫作“驾崩”,大臣的死叫做“薨”,佛教的人死视为“圆寂”,道家的人的死叫做“羽化登仙”,即使是普通的老百姓,也不会直接叫做死亡,而是说“老了”、“走了”……即使到了现在,也极少数直接说死亡的,多用“逝世”、“殉职”、“牺牲”等词语来表示死亡。在宣传文字或文学作品中则更有英勇就义的渲染,或者蝶化的浪漫描写。其实这样讳谈死亡对生命教育很不利。人们这种竭力回避、掩盖的办法,带来的并不是减少死亡, 却是由于不正视真相而带来了一代代人对死亡的愚昧, 而愚昧就必然导致对生命的不珍惜。
,理性对待
哲学家海德格尔曾经提出“向死而生”的观点,给世人以极大的震动。他认为人始终是以向死而生的方式生活着。他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死有期限。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我们既不能提前生的时间,也不能延后死亡的时间。那么,我们就应该好好的利
用活着的时间,享受生活。
2死亡之前的生命里人人平等。不论是贫穷还是富有,不论是健康还是疾病,每一个人都在走向死亡,我们能够把握的就是努力的体会生存的全部意义。
3面对死亡,活出精彩。既然死亡无法避免,我们就要学会从容的面对,积极的把握有生之年,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把有限的时间应用到为人类社会做贡献中去。
中国当代生、死观念
我国的人口约占全世界总人口数的1/5,而自杀的人口数约占全世界自杀总人数的1/4。我国每年大约有28万人自杀身亡,相当于每两分钟就有一人自杀,并且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自杀的人趋于低龄化,自杀成为15-34岁的人的第一死因。2004年5月,甘肃武威双城镇有6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