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
文档名称:

地球运动(精品) PPT课件.ppt

格式:ppt   大小:1,843KB   页数:2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地球运动(精品) PPT课件.ppt

上传人:iluyuw9 2017/12/2 文件大小:1.80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地球运动(精品) PPT课件.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地球公转运动
夏至日
(6月22日)
冬至日
(12月22日)
秋分日
(9月23日)
春分日
(3月21日)
立夏
(5月6日)
立秋
(8月8日)
立冬
(11月8日)
立春
(2月5日)
A
B
C
D
方向
周期
速度
轨道
与自转的关系
地球公转与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黄赤交角
A
B
C
D
A
B
C
D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自西向东绕日公转,在地球上观测,好象地球没动,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沿黄道平面绕地球公转一周。受公转方向、公转速度和黄赤交角的影响,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移动有如下规律:
位置:夏至日:A;北回归线
秋分日:B;赤道
冬至日:C;南回归线
春分日:D;赤道
移动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
A→C:东南;C→A:东北
速度:沿圆弧ABCDA —1°∕每日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每日向东移动59′,即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上也每日东移59′。因地球自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故太阳日比恒星日多转59′。
A
B
C
D
D
N
N
S
S
如下图所示,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表现在纬度上的移动,其移动速度是有变化的:越靠近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点每日移动的纬度较大,越靠近夏至日和冬至日,太阳直射点每日移动的纬度较小。
一年中,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也沿黄道平面绕地球一周。从春分到立夏,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大约向东移动了45°,太阳直射点也在黄道平面上绕地球大圆DABCD转了45°,但其在地球上移动的纬度范围比从立夏到夏至要大得多。
立夏(5月6日)
立秋
(8月8日)
立冬(11月8日)
(2月5日)
立春
光照图与太阳高度 等值线图
黄赤交角
A
B
C
D
A
B
C
D
N
S
E
F
O
A
F
E
66°34′
46°52′
23°26′
晨线
昏线
正午太阳高度
夏至日
晨昏线有何特点?
形状:是以地心为圆心的地球大圆。
移动:因地球向东自转,在地球表面自
东向西移动。
判读:东面为昼半球为晨线,
东面为夜半球为昏线。
与经纬线、赤道的关系?
二分日? 二至日?
晨昏线最南点、最北点与晨昏线赤道上的点的空间关系与时间判断?
二分日? 二至日?
晨昏线上最南点、最北点(即纬度最高点)处晨昏线与其穿过的经纬线的关系?
晨昏线永远与太阳光线垂直。
春分日和秋分日,晨昏线与某一经线圈重合,与所有纬线垂直平分;
夏至日和冬至日,晨昏线与经线呈最大交角,在其最南和最北点与所穿过的经线垂直,与纬线呈最小交角,(在其最南、最北点)与南、北极圈相切。
晨昏线与赤道永远相互平分(晨线或昏线中点位于赤道上)。
二分日,晨昏线上最南点、最北点位于两个极点上,与赤道的交点位于同一个经线圈上。
二至日,晨昏线上最南点、最北点位于极圈上,其纬度达最低,其与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经度相差90°,晨昏线上这四点相互平分。这四点中出现极昼的点其所在经线地方时为0点,出现极夜的点其所在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为6点,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
光照图与太阳高度 等值线图
黄赤交角
A
B
C
D
A
B
C
D
N
S
O
N
S
晨线
昏线
D
正午太阳高度
66°34′
45°
23°26′
春分日
春分日晨昏线与某经线圈重合,其最北点在北极,最南点在南极,并与赤道的两个交点在同一个经线圈上
光照图的判读要求:
①了解图上点、线、面之间的空间几何关系;
②理解地球自转、公转规律及其经纬网地图的读图方法和地球形状的特点;
③要把光照图放到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具体位置,并建立全球整体的立体光照图上去理解;如果是局部的小范围光照图则应注意光照图是从地球哪个方向哪个位置去观测。
④了解时区、日界线的划分和区时的概念;
⑤关键是判断太阳直射点位置和晨昏线位置。
同学们还可自己画出冬至日和秋分日整个昼半球的光照图。
其它日期昼半球的光照图要注意地轴的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当然,如果作适当的旋转,也可把光照图中的地轴画成竖直状。
思考:上面两幅昼半球图哪幅是立夏日,哪幅是立秋日?
立冬日和立春日的昼半球图应怎样画?
立夏日如果站在赤道晨线上空观测,其光照图应怎样画?
N
N
昼夜长短与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A
B
C
D
A
B
C
D
N
S
E
F
O
A
F
E
66°34′
46°52′
23°26′
晨线
昏线
正午太阳高度
夏至日
90°
66°34′
43°08′
46°52′
23°26′
判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关键:
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