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离太阳最近的树
课题
寿光工贸职专语文组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融冷峻的叙事和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写作特色。
二、运用引申和联想,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着的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对保护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
重点难点
领会颂歌与悲歌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想
文章的美学意义,教学的难点主要通过诉诸形象(多媒体情境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感悟。
教学要点
离太阳最近的树
毕淑敏
顽强生命力
衬托、强化强
颂歌悲歌
伟大的贡献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从阿里的恶劣环境导入新课。(这样导入课文,为师生共同学习探讨这篇课文设置了切合教学主旨的语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更深刻领会红柳那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其伟大的贡献,更会为红柳后来的悲惨下场而从内心里发出悲叹。)
教学内容和步骤:
同学们如果这几天有看天气预报的话,就知道在北京最近经常有一种现象:沙尘暴,现在的北京人正在饱受风沙之苦。这些沙尘绝大部分来自蒙古、内蒙古。为什么会引起这种现象呢?沙尘暴现象与气候有很大的关系,但直接原因还是人为无限度地过量开发砍伐、耕种、放牧等不合理活动,破坏了植被。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成为人类的共识也就是短短的这一二十年时间。过去人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肆意地破坏环境以致今天受到环境的报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描述三十年前人们破坏环境的行为。
教学内容和步骤:
文章所叙述的情节是发生在阿里,本文的作者毕淑敏d在描述她第一次16岁时到阿里的行程时,说她从北京坐火车出发,坐完了火车又坐汽车,光坐汽车就花了她12天的时间,在后来6天的时间里,她坐在车里的感觉是汽车不是向地面上的哪个方向行驶了,而是向“天上”爬去。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为什么毕淑敏感觉是向天上爬去,我们从课文的第一句就了解到:
阿里平均海拔5000米,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平均海拔也只有5000左右,所以阿里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世界的第三极”,把它与南极、北极相并列,我们可想见那里的自然条件是怎样的呢?自然环境特别极端,特别恶劣,酷冷,缺氧。在这样的环境里,连人生存生活都有些困难。我记得在02年的《读者》杂志里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军嫂带着5岁的孩子去探望她在驻守在西藏的丈夫,结果由于西藏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孩子还没有见到她的爸爸就离开了人世。在阿里这样的恶劣的条件下,人生存都有些困难。但这里竟然生存着一种植物――红柳。在这个地方有植物有绿色,那就和我们见到的绿色的意义不一样了,它就不仅是生命,更是顽强生命的象征了。可是,当时人们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更为了缺乏环保意识而亲手毁灭了他们生活中唯一的绿树。三十年后毕淑敏以而深沉的笔调为我们唱了一曲有关红柳的颂歌,但更是一曲悲歌。(板书:颂歌、悲歌)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下面我们共同欣赏作者用心写出的这首歌,并思考:
1、红柳树是什么样子的?
2、为什么说这是一首颂歌,作者在歌颂什么?
3、这首悲歌悲叹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