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大学生就业指导.doc

格式:doc   大小:56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大学生就业指导.doc

上传人:分享精品 2017/12/4 文件大小:5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大学生就业指导.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大学生就业指导
一、就业大环境
1、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新形势
(1)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由“精英”走向“大众”
自1999年开始,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学校招生数量逐年扩大,使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迈进了大众化阶段。其所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使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逐渐增多,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达到400万,增量部分主要是本科生。,2006年430万人毕业,比2005年净增75万人,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两会时指出:中国高校学生已经超过2000万人,毛入学率超过19%(世界平均水平是15%),已经名副其实迈进大众化时代。
(2)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进一步由“卖方”走向“买方”
1997年以前考上大学的大中专毕业生国家负责分配工作,之后国家实行毕业生就业坚持公开、公正、择优、自愿的原则。其就业机制为“市场导向,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原来大学生是紧俏的,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是卖方市场,现在是买方市场,双方自愿选择。
(3)高校毕业生就业向第三产业倾斜
2004年我国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约29%,而美国高达74%,马来西亚、印度等国也都达到了40%以上,由于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高,因此能吸纳大量劳动力,有力缓解失业压力。但是我国的第三产业比例较小。但有逐年扩大的趋势。
(4)大学生毕业初期失业率相对较高
据估算,全国至少有80万名毕业生要面对“一毕业,即待业”的窘境,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我国将有大量青年劳动力源源不断地进入劳动力市场,而就业岗位的增加速度与青年劳动力的增加速度之间将有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意味着劳动力供应远远大于需求的现实,在短期内难以迅速改变。
二、当今特殊的就业环境
有专家坦言,受金融危机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今年的校园招聘却来得慢一些、少一些,很多企业还在观望之中。然而今年的应届毕业生的数量再创新高,就业形势的严峻可想而知。
往年10月,各大企业都早早地启动了校园招聘计划,各大高校内也因此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由于遭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就业市场整体不景气,企业裁员风潮不断涌现,而今年的校园招聘在起动期便寒意阵阵。然而10月底了,有些高校的校园招聘显得冷冷清清,部分往年的招聘大户和积极分子非但不见了身影,甚至有企业宣布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
中小企业校招萎缩明显
要了解今年校园招聘的动态,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掌握的信息应该最能说明情况。“今年的就业压力的确要比往年大”,中山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王尔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坦陈,“不过从目前来看,今年的全球500强企业和行业的领军企业等大型企业给出校园招聘计划的已经有近百家,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不过记者从广东另一所知名高校了解到,往年金融、地产、消费类和流通类的知名企业往往是从校园中选拔大量应届毕业生人才的中流砥柱,但是今年却迟迟不见这类企业的身影。“从截止到11月底的排期来看,计划来宣讲的证券公司仅有一家,保险公司方面提供的职位数量也锐减。”
此外,中山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另一位负责人表示,“今年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往年吸纳毕业生最多的中小型企业来的明显比往年要少,而且招聘规模也有所减少。”
而据智联招聘公关部经理吴凡透露,今年一些行业的二三线品牌企业的校园招聘萎缩得厉害,尤其是金融证券、进出口行业以及房地产行业的三线企业缩减甚至取消校园招聘的情况比较明显。中华英才网广东分公司总经理毕德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的招聘需求明显萎缩,而今年很多企业的校园招聘来得慢一些、少一些,很多企业目前还在观望之中。”
部分企业取消校招计划
更让人感到心寒的是,一些已经公开公布校园招聘计划的企业竟然宣布取消招聘计划。
据了解,最先公开掀起“退招”风波的是家乐福(中国),成都家乐福超市宣布取消原定于11月6日在西南财经大学的2008-2009年度的全国校园招聘宣讲会。对于取消的原因,该公司解释为“由于受到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家乐福(中国)总部通知全国范围内的招聘活动取消。”
形势严峻原因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550万人,比2007年增加50万人。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原因主要有三个:
首先,是全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
未来20年,中国16岁以上人口将以年均550万人的规模增长,。今后几年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另外还有1400万下岗失业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人员2400万人,而社会新增就业岗位约900万,每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300万~1400万人左右,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而“十一五”时期,全国将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