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关于《非诚勿扰》热播的冷思考.doc

格式:doc   大小:20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关于《非诚勿扰》热播的冷思考.doc

上传人:cj83252951 2017/12/5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关于《非诚勿扰》热播的冷思考.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关于《非诚勿扰》热播的冷思考
摘要:本文以批判的视角分析了热播的电视相亲类节目《非诚勿扰》,提出了此类节目媒体社会责任缺失的四大问题,并对解决问题和重塑媒体社会责任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媒体社会责任;电视相亲;婚恋交友;非诚勿扰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1-0066-02

一、2010年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电视相亲类节目

《非诚勿扰》是江苏卫视推出的电视相亲类真人秀节目,自推出以来,因其新颖的节目形式、众多的热点话题、犀利辛辣的语言和漂亮的女嘉宾迅速成为了2010年电视荧屏的焦点。随之而来的是节目收视率节节攀升,%的收视记录,更连续3周成为全国卫视综艺节目冠军。
在广告暴利的刺激下,各地省级卫视争相模仿,纷纷推出相亲节目。一时间,荧屏遍布“剩男剩女”,“拜金女”“富二代”等相亲话题人物轮番登场。6月中旬,国家广电总局作出反应,整治电视婚恋情感类节目低俗丑陋之风。《人民日报》、新华社率先发文
,批评电视相亲低俗化,央视《焦点访谈》《新闻1+1》栏目更以专题的形式,对包括《非诚勿扰》在内的诸多相亲栏目进行了点名批评。6月底《非诚勿扰》应要求整改,改版后转型走温情路线,请来南京大学社会系社会心理学博士坐镇,风格由出位、泼辣转变为温暖、感人。改版后节目收视率明显下跌,但经历了几周的低迷后逐渐反弹。
《非诚勿扰》这档节目以为观众服务为初衷,给需要交友的观众提供了机会和平台。如以收视率论成败,那么飚高的收视率向人们展示着它的“成功”。虽然经历了整改,但从年初至今的发展历程来看,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着实令人担忧。如何直面这些问题,如何在节目高收视的行进中,监视并完善脚下的根基,也许对《非诚勿扰》真正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电视相亲真人秀类节目领军人不无裨益。

二、思考之一:呈现众生百态or以个别极具争议的婚恋观吸引眼球

《非诚勿扰》节目参与者的配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种代表性体现在地域、职业、受教育程度、外形、性格上,作为婚恋交友类节目价值观、婚恋观也是其选择的重要出发点。也正是不同价值观、婚恋观的呈现,使《非诚勿扰》饱受争议
,将其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节目中先后出现了宝马女马诺、豪宅女朱真芳[1],她们在节目中的以出位、雷人的语言***裸的展现自己拜金的价值观和豪车豪宅的择偶标准。虽然马诺最终牵手成功离开节目、朱真芳不堪网友的辱骂退出节目,改版后节目转型为以温情动人,但还是有网友将节目戏称为“非钱勿扰”。
根据H•拉斯韦尔的观点,大众媒体具有环境监视的社会功能,它帮助人们了解、把握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对社会起着一种“?t望哨”的作用。在《焦点访谈》节目对观众的随机采访中,绝大多数观众认为自己身边朋友的婚恋观比较“正常”,并不像节目中所呈现的那样拜金。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拜金的婚恋价值观虽然真实存在着,但一定不代表社会主流的婚恋价值观。节目片面地将这些个别极具争议的婚恋观放大,虽然引起人们的批判和讨论,也影响了人们对社会主流婚恋观的判断。日本传播学者藤竹晓认为,被媒体作为信息传递的“拟态事件”,包括语言、观念、价值、生活或行为方式等等,最初并不见得有代表性或普遍性,但一旦进入了大众传播渠道,很快就会演化为社会流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