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明清人物画的演进(一)肖像画.doc

格式:doc   大小:20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明清人物画的演进(一)肖像画.doc

上传人:tiros009 2017/12/5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明清人物画的演进(一)肖像画.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明清人物画的演进(一)肖像画
由广东省博物馆策划的“明清人物画”展于2008年1月18日――2月24日在该馆举行。在这里以广东省博物馆藏品为例,分四部分论述明清人物画的发展流程。
肖像画因其侧重人物面貌的描写,故古人又称之为写真画、传神、写照、传写等。它是中国画各个门类中最为古老的一个画科。清人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就说:“画法门类至多,而传神写照由来最古”。据说早在三代时期,便有肖像画的滥觞。关于它的起源及其发展,单国强在《肖像画历史概述》(《故宫博物院院刊》,1997年第3期)一文中将其归纳为滥觞时期(上古至西汉)、成熟时期(六朝至唐宋)和独立时期(元明清)等三个时期,应该是一种相对科学的对人物画发展的认知。

肖像画的功能具有很多种,在照相术尚未诞生的时代,为人写照是人物画家最重要的功课,这些画家的身份似乎可以和现在的摄影师相提并论。但这只是肖像画的一种功能――即观赏性,如“波臣画派”代表人物曾鲸所绘《赵赓像》(广东省博物馆藏)便是其例。
作为一种礼仪,肖像画往往又会被作为祭祀先人的载体,通常放在祠堂、大殿等神圣而庄严的地方,这就自然生成了肖像画的另一种功能――即祭祀性,如明人所画《陈献章像》(广东省博物馆藏)便曾经供奉于陈献章家族祠堂中。这类画又被称为“寿相”,就数量而言,雄踞于他类肖像画之上。

肖像画还有一种功能便是宴赏自娱――即娱乐性。这类作品大多是为文人造像或者文人自画像,如张百禄的《自画像》(广东省博物馆藏)、张宜尊的《竹林清趣图》(广东省博物馆藏)和沈塘的《梁鼎芬像》(广东省博物馆藏)便是如此。
当然,还有论者进一步将肖像画细分,将其归纳为宫廷肖像、民间肖像、传记肖像、书斋肖像、行乐图、雅集、自画像等,不一而足。其实无论如何分类,都无法科学涵盖肖像画的内涵,且每一种类别之间并有相互交叉,这就为准确讨论肖像画的构成提供了一定的难度。以下所讨论的明清肖像画也不例外。
在被称为肖像画独立时期的元明清时代,尤其是明清时代,肖像画的发展出现了多元化和专业化的倾向。文人画家大多不屑此道或无暇顾及,所以在专业化的肖像画中,大多是由民间画工来完成的。所以在很多肖像画中,基本上是不具名的,南京博物院所藏的一套明人肖像画即是如此。宫廷中常见的帝后嫔妃像也不例外,如明人所画的《明宣宗坐像》等。这种情况在清代的祭祀性肖像画中最为常见。就时代而言,明代的此类肖像画艺术水准较高,能达到传神写照的艺术效果,在线条的勾勒、颜色的填充等方面也是特别讲究。这说明在明代从事这类肖像画创作的画工是一只非常专业化的队伍。他们在刻划人物的神态、用笔的精细方面往往可以惟妙惟肖,真正可以做到“形神皆备”。

至于清代的祭祀性肖像画,由于画工队伍的众多及其社会需求量的增加,出现大量的程式化画像。在颈部以下的部位,相同官衔或相同身份的几乎大多千篇一律,所以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当时画工为了应急,也许事先画了大量的无头像囤积,一旦有人订货,便依照像主之身份将头像填补在画的“身体”之上。这种情况很像当今在很多旅游景点所摆设的供人照相“留念”的帝后嫔妃模板,这些模板都是将“头”空着,如要留影,只需将头伸入空着的“头”的位置即可,省去了更衣之累,皆大欢喜。所以通过这种模式照出的像一般都是呆板、无神,这就好比清代的祭祀性肖像画。所以虽然清代的这类肖像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