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一切景语皆情语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景物描写的方法
景物描写的常见方法
(一)从运用修辞的角度考虑:比喻对比夸张拟人借代双关反问设问互文等
(二)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三)从景物的动静的角度来写:动静景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
(四)从观察的角度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五)从调动感官的角度来写:视觉(形色)、听觉、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六)从分析景物的全景与特写来考虑:粗笔勾勒与工笔细描(点面结合)
(七)从分析景物的色彩搭配的角度来考虑:突出景物的色彩,注重色彩的多样与谐调
(八)从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衬托对比渲染烘托用典象征铺陈白描
写景时常用的修辞: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对景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景物形象、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2、比拟:比拟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使景物人格化。描写喜爱的景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备感亲切;描写憎恨的景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增强人们对它的厌恶感。
3、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借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4、夸张: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为了强调和突出,通过对景物形象的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景物的特征。
⑴比喻与比拟:前者重在甲像乙,后者是把甲当作乙来描写。⑵借喻与借代:前者突出事物间的相似点,后者强调事物间的相关点。⑶比喻与象征:比喻常限于诗歌局部,而象征带有全局性。⑷设问与反问:前者是自问自答;反问是问而不答,答案已寓含在问句之中。
注意区分以下几种相近修辞格的不同点:
判断下列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
一、闺意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二、酬朱庆馀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抵万金。
三、春雪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四、秋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五、宿甘露寺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七、这首诗颈联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5分)
乙亥岁除渔梁村[宋]黄公度
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
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
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注:①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是农历乙亥年。这年十月,秦桧死了,在舆论压力下,高宗召回一些受秦桧打击迫害的官员。诗人也奉诏回朝,大年三十行经闽北渔梁村时写下了这首诗。
近年来好像觉得这条路很熟悉,年华老去,白白经历了这么多岁月。一声爆竹在空中炸响,惊醒了我的思乡梦,漫漫长夜,伴着将要熄灭的灯光,心中又添了新愁。看云的形状、山的情态,它们在商量着下雪,腊尽春来,初生的柳叶、桃花,正欣赏着春色。想到家中的儿女们,围着地炉正谈论着自己。
这首诗颈联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
①运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②云和山正商量着下雪,描绘出乌云堆积山头,酝酿着一场大雪的景象(诗意解说1分),衬托出诗人飘泊羁旅的艰辛和前路难测的忧虑(情感1分);柳叶桃花欣赏春色,形象地描绘出桃红柳绿、春回大地的景象(诗意解说1分)。“柳眼桃腮”则用旖旎春光象征诗人对未来的希望。③表达了诗人长期贬谪之后被重新起用的喜悦心情(情感1分)。
直接与间接描写:
一、(15新课标I卷)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②《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通过描写春风不来、人少、植被稀疏来衬托北庭连年见雪飞的苦寒的恶劣环境。
动静描写
分类:
以动衬静
以静衬动
动静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