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我的篆刻之路
《青少年书法》推出的篆刻作者海选活动是2006年网络上的一件大事,其影响颇大,意义深远。其体现了该刊物的某种办刊理念,旨在关注当下篆刻界的进行时态,关注弱势群体,挖掘新人。作为这次活动的参与者,有幸得“实力奖”,感谢刊物为我提供了这个平台。
篆刻是一种纯古典的幽寂的艺术,古典是指其源远流长,少大众语言,须有较高的传统文化的滋润。幽寂是指篆刻的创作过程较难,这是相对于书画来说的,它要具备古文字知识,在章法、笔法、刀法、边款甚至钤印、拓款方面是很烦琐的。在方寸之间寄托情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艺术界,我们常看到篆刻家跳槽到书画界,很少见到书画家跳槽到篆刻界。那些名人、领导,可以拿起笔来作书作画,却难见到染指篆刻。由于大众难以认识篆刻的精义,就少了市场的刺激。从事篆刻者,是很有悲剧色彩的。
若论取法,我的篆刻直追秦汉,对古玺、封泥、砖瓦、古印陶等方面有较长时间的学习。这些种类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具有豪放、浑厚、自然及大气的特点。在我看来,学习艺术应该溯源而上,寻找那种大气的东西,而大气的东西往往是粗糙的,这就使作者有取舍,容易把自己的感情融合到作品之中,使篆刻成为一种痛快的事情。观当今的篆刻界,写意印风的成功者多是走这条道的,他们在刀法上强化了自己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的篆刻风格。
在20世纪的90年代,我选择了青砖作为印材,创作了一大批作品,对用材、用刀有了一些体会。篆刻史就是印材史,改变篆刻命运关键的一步是石质印材的出现,可以说印材的变革最具有革命性。自古以来,篆刻创作有两条路:一条是从其本身的语言出发,进行深入的学习;另一条就是从印材上变。运用青砖作为印材,最大的优点就是用刀痛快,心情放松,从不考虑作品的失败问题。我现在的用刀方法是沿用刻青砖的刀法,用刀如笔,直接在石印材上走刀,在不经意中寻找意外的一些感觉。为了保持刻砖的一些特点,就用大刀、钝刀,甚至改变刀口,在用刀上,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这是我的收获之一。我一直在考虑吴昌硕所谓的钝刀法问题,其绝非是我们认为的一般意义上的“钝”刀,应该包括刀的形状及用刀的方法,其中的奥秘值得玩味。
要想使自己的篆刻水平提高,必须在异类中求通。篆刻作者不仅仅是一个会玩刀的人,更应该是一个会玩笔的人。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都是与笔有关系的,读书作文、书法绘画是每个文化人应该具备的才能,中国艺术的品评标准也是从此出发的。只有博,才有专,我非常反感人们常说的“伤其十指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