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荀子性恶论原旨.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荀子性恶论原旨.doc

上传人:cj83252951 2017/12/6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荀子性恶论原旨.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荀子性恶论原旨
摘要:荀子是我国人性论史上性恶论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人性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性”本自然:二、“性伪之分”与“性伪合”;三、“性”乃是性、情、欲的统一,而纵欲为“恶”。实际上荀子所论及的人性本质恰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他只是依据放纵人性所引起的社会秩序的混乱而给予了“恶”的伦理评价。
关键词:荀子;性恶论;内容:本质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8)10-104-02
作者:冯兵,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博士研究生;福建,厦门,361015

对人性的探讨历来就是我国传统哲学与伦理思想的重头戏,荀子则是我国人性论史上性恶论者的代表之一。数千年来,由于荀子被视为儒家的“别宗”,因此受到的关注程度远低于孔子和孟子。而最近几十年里,学术界对于荀子的研究则突然多了起来,关于他的性恶论也有了一些不同角度的阐释,但基本上都没有否认其性恶立场。荀子说“人之生,故小人”,强调“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但他所说的“人性恶”是否就真的是人们所通常理解的“人性本质为恶”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弄清楚荀子性恶论的主要内容:

一、“性”本自然

在先秦儒家思想中,荀子和孟子的思想有很大的不同,其主要根源就在于两者人性观的差异。不过,对于人性自然的理解,荀子与孟子却基本一致。“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孟子认为天生人有“四端”之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人之善性与生俱来,是自然而然的。荀子亦认为“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荀子?正名》)在他看来,性指的是“生之所以然”,是人生而即有的自然属性,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因此,“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性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荀子?性恶》)无论是物欲还是***都为自然人性,是人皆如此:“凡人有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荀子?荣辱》)
明代大儒王守仁的《传****录》(下册)中曾提及:“荀子性恶之说,是从流弊上说来”,而“孟子从源头上说性,要人用功在源头上明彻。荀子从流弊说性,功夫只在末流救正”。王守仁在这里认为导致孟、荀二人对人性本质的伦理评价的不同,就在于二者对人性判断起点的把握有巨大差异。他指出荀子的人性思想是从自然之性的“流弊上说来”,不无道理,荀子对人性“恶”的评价就正是从自然之性与社会生活的交感流变中得来。那么,这种人性的“自然”性体现在何处呢?笔者以为,它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性与生俱来,与身偕行;其二,非善非恶的伦理本质。当然,这里的“非善非恶”与告子所述及的性无善恶论有着本质区别。性无善恶论否定了对人性进行善与恶的伦理价值评价的前提,而人性“非善非恶”的“自然”性则为人性的向善或向恶的转变以及相应的善恶判断提供了可能。事实上,也只有人性所具备的这种“非善非恶”的“自然”性,才可能为荀子通过礼乐教化以提升个人德性预设下合理的人性基础。

二、“性伪之分”与“性伪合”

在孟子看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