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文档名称:

ok影响文盲比例的多因素分析.doc

格式:doc   页数:2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ok影响文盲比例的多因素分析.doc

上传人:xwhan305 2015/4/2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ok影响文盲比例的多因素分析.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影响文盲比例的多因素分析
摘要:本文讨论了影响文盲比例的多因素的计量经济模型。首先从家庭、政府、社会和自然原因这四个方面对影响文盲比例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双对数计量经济模型。运用Eviews软件,采用OLS法对参数进行估计,并运用逐步回归剔除模型的共线性,得到了文盲半文盲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关于在校小学生人均学费与杂费、小学生人均教育经费、每100适龄人口拥有专任教师数、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生活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性支出的比例的双对数模型、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生活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性支出的比例的回归方程,然后进行了经济意义、统计推断、计量经济学检验。最后对模型结果进行了经济学分析,指出了模型的不足,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文盲比例双对数计量经济模型逐步回归 Eviews软件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然而,目前我国人口文化素质现状却不容乐观,文盲比例比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文盲是指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在中国,文盲是历史遗留问题。旧中国劳动人民被剥夺了享有文化和教育的权利,文盲占全国人口的70 %左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在广大工人、农民群众中有组织地开展识字运动,同时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地、有计划有步骤地扫除文盲,使广大劳动人民摆脱文盲状态,文化水平迅速提高。新中国成立50 年来,, ***文盲率由1949年的80%以上降到了15%以下, 青壮年文盲降低到5%以下。我国的扫盲工作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根据2000年的人普公报显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文盲人口为8507万人,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的平均水平,并且在韩国及日本等发达地区文盲率都接近于0。
文盲问题是当今中国所面临的几大重要问题之一。文盲问题阻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大了城乡差距,也是造成贫困产生的主要原因。教育落后是目前农村社会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也是农民长期处于贫困之中的最根本的原因。统计资料显示,1999年,%,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贫困,必须有效解决文盲问题。文盲问题还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统计数据显示,文盲人群的犯罪率、离婚率都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文盲人群中的早婚早孕现象突出。因此如何解决文盲问题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本文从影响文盲比例的因素入手,建立计量回归模型,通过查找数据并用Eviews软件进行求解,并根据模型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
理论综述
据各种文献资料显示,我国文盲问题存在以下特点。90%的文盲分布在农村,其中一半文盲分布在西部地区,而七成为女性。西藏、青海、贵州、甘肃、云南、宁夏、新疆、内蒙古、陕西等省区的人口总数占全国的15%,文盲数却占全国的50%;妇女文盲高达5500万,在有些农村,女童的辍学现象依然严重。造成文盲的原因主要有本身不识字,或长期不用字,重男轻女的观念的存在,又或家境贫困、文化不发达等而失去了学****机会。另一方面,因为智力差而成文盲者属极少数。
尽管文盲的产生是众多行为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理论界多将其归结为家庭、政府、社会和自然原因这四个方面。首先,家庭作为少年儿童生活的最小环境,对其受教育与否将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一方面通过单个家庭的富裕程度来发挥作用的,另一方面由家庭对教育问题的意识形态决定。比如说,在农村有些家长封建思想观念作祟,重男轻女。她们剥夺了女孩求知上学的权利,所以女孩子失学、辍学率居高不下, 使农村的文盲有增无减。或有家长受经济利益驱动, 缺乏长远目标,追求眼前经济效应。把孩子留在家里种田打下手, 或领孩子下海做生意、学手艺,过早将他们从学校脱离出来, 带入社会。其次,政府对教育的支持力度,如有效教育经费支出、义务教育年限规定、强制执行力度等均会影响文盲数量。教育投入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早在80 年代中期,邓小平就提出“总收入要更多地改善人民生活,用来办教育”,并特别强调“我们要千方百计把教育问题解决好”。但截止1997年, 基础教育经费在整个预算内比重仍很低,形成了在我国办基础教育难的局面。再次,社会对文盲产生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其提供的客观物质条件,包括文化氛围、教育理念、男女平等等难以量化的因素,以及社会提供的公共或半公共教育资源等因素。同时,这与一些地方的教育方法和管理措施也息息相关,如是否存在高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