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雨巷》学案.doc

格式:doc   大小:37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雨巷》学案.doc

上传人:840122949 2017/12/7 文件大小:3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雨巷》学案.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雨巷》学案
-
教学设想
《雨巷》一诗,重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中体现的情感;理解两个重要意象“雨巷”、“丁香姑娘”所象征的意义。叶圣陶老先生说过,《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这说明《雨巷》有着极强的音韵美。音韵上的美,准备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听朗诵来感受、体味。诗歌都有其意境,本堂课将充分利用CAI辅助教学,通过让学生比较flash和MTV的优劣来达到对诗歌意境理解、欣赏的升华,让学生能够根据对诗歌意象、情感的把握来判断、评价诗歌的意境。
学****目标
1. 通过意象的分析,把握意境的创设;
2. 分析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不同手法产生的不同效果;
3. 品味语言,把握不同词语带来的不同感情倾向;
4. 在朗诵中整体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重难点分析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此环节1`]教师导入,并板书诗题。
(你说你曾一度寂寞地迷失在那一条悠长、狭小、凄清的雨巷。是因为在雨中遇到了那位撑着油纸伞的女孩,是因为油纸伞下那透明闪亮的双眸,还是因为姑娘嘴角轻含的淡淡忧郁?那结着丁香般愁怨的女孩,在你在我,在我们所有喜爱诗的人心中,久久徘徊。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巷,和戴望舒一起去寻找那位美丽的丁香姑娘。)
二背景知识

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围绕这个刊物并创作诗歌风格相似的一群新人,被称为现代诗派。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现代诗派的鼎盛时期。它是对象征诗派与新月诗派变革性的继承与发展,它的核心是象征主义。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