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6
文档名称:

中国精神1409.ppt

格式:ppt   大小:3,925KB   页数:6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精神1409.ppt

上传人:分享精品 2017/12/7 文件大小:3.83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精神1409.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精神
第三组讨论题目
如何认识***现象?
结合所属的学科门类思考和讨论:创新创业,我们能做什么?
在查阅权威资料基础上,讨论犹太人的民族性格。
自选一个与中国精神或国民性有关的话题讨论
内容提要
一、中国精神:内容与价值
二、爱国的理由与方式
三、创新的思路与阻力
一、中国精神:内容与价值
中国精神的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中国精神: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从国民性角度看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
十九世纪中叶,同在落后国家行列挣扎的中国和日本,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中国甚至比日本还略早些起跑——洋务运动(1861)比明治维新(1868)早。但在“立人”的较量上,日本远胜中国一筹。
在向西方学****时,日本不像大清王朝停留在器物层面,而是提出“和魂洋才”的口号,致力“去旧更张”,打造现代国民,抓住变革的精髓,从而后来居上。
明治维新实质是一场政治变革,是“人”的革命。通过建西学、改兵役、撤藩置县、清田亩、鼓励民间资本和开展“自由民权”运动等一系列措施,日本奠定了国民国家的基本国家模式。民众逐步有了“清醒的个性意义上的权利意识”,在政治上有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力,在经济上有财富支配权,从而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国民,萌发了对国家、民族的强烈认同。
甲午战争爆发之后,日本国民步调一致,没什么左翼、右翼之分,都认为他们打的是“国运相赌”的国家战争,从上到下像吃了激素一样处在极度亢奋之中。日本天皇自勒腰带,带头每天减少一顿饭,每年从内库中拨给海军30万日元。广大民众竞相仿效,解囊捐助,连社会底层最卑微的***女也慷慨拿出钱支援前线。当时到日本去的中国人带回这些见闻,在京城茶楼酒肆被传为笑谈。
甲午前夜,沉睡的中华民族尚未睁开惺忪的眼。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业大国。自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称帝起专制的历史长达两千多年,愈益严酷的皇权专制制度严重扼杀了国人的思想自由和自主意识。那些清朝的宫廷剧,口口声声“奴才、奴才”。无论是皇亲国戚、高官显贵还是普通百姓,无不自称“奴才”。一个“奴”字,把中国人的“奴性”人格或曰“臣民”意识,表现得淋漓尽致。
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对取胜“天朝上国”并无多大把握,最终下定开战的决心,有一份情报起了重要作用。
间谍宗方小太郎在中国潜伏多年的基础上,向天皇提交了一份详尽的奏章《中国大势之倾向》,直指大清国的“软肋”——“人心***”。奏章认为,中国的***并非***独有,而是全民丧失信仰,“朝野滔滔,拜金风靡”“人心***已达极点”。“察一国,如同察一人,先洞察其心腹,然后其形体……近清国之外形虽日新月异,实是一虚肿之人,元气委靡,不堪一击”。这位间谍还引用孟子的话下了断语:“上下交征利,则国危”。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家天下”的政治架构下,天长日久,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奴性”与“看客”心态发展成为民族性格中的突出特征。因此,当国家遇到危难时,老百姓自然都将自己当作“局外人”。
在和日本作战的整个过程中,只有李鸿章的淮军在参战。皇帝下了几道诏书,调遣南方的部队和军舰都调而不动。当日军攻到山东时,守土抗敌的清政府招募新军竟然招不到,而日本计划增兵20万,但因报名踊跃实际招了24万多。
北洋舰队船只被围在威海卫港向日军投降时,鱼雷巡洋舰“广丙”号管带竟然提出,本舰属于广东水师,只是参加海上会操才来到威海,此时“应予放行南返”。
甲午战后,一位日本官员在湖北沙市吃惊地发现,在这座长江中游港口城市,民众根本就不曾听说刚刚打过的一场关乎民族命运的战争。
甲午一役,中华民族走到了悬崖边。一个人只有站在悬崖边才会真正坚强起来,一个民族也一样。最惨痛的沉沦造就了最辉煌的崛起。中国被日本打败后,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大批中国有识之士源源不断涌入日本,开始了向日本学****的过程。
这批远赴东洋的志士在那里初识了“德先生”和“赛先生”。他们当中最杰出的代表是秋瑾、陈天华和鲁迅。1907年7月,秋瑾在绍兴古轩亭口英勇就义,她喟叹:“忍看眼底无馀子(男人),大好河山少主人。”陈天华则在写出了《猛回头》这篇呼唤中国人精神的檄文之后蹈海自尽:“恐同胞之不见听或忘之,故以身投东海,为诸君之纪念”。鲁迅到日本原本是学医的。在选择拯救中国人的精神还是拯救中国人的***上,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他想的是如何医治一个国家的病:“今索诸中国,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鲁迅常常提到三个问题: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最差的地方是什么?三、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病根?三个问题都指向精神层面。
很多日本学者在总结甲午战争经验时都认为,国民意识是战争胜利的最***宝。反观大清帝国,当日本在不顾一切地调动和激发全民族创造力的时候,清朝则不顾一切地将民间思想火花扑灭于萌芽之中。战争从来就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