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曹操“白脸”的背后.doc

格式:doc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曹操“白脸”的背后.doc

上传人:mfhrekp299 2015/4/2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曹操“白脸”的背后.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曹操“白脸”的背后
摘要:名著阅读教学中,人物形象往往被“粉饰、导化、冲击、架空”,处于重重困境中的教学力求突围:重构课程资源,延展人物触角;激活阅读主体,实现人物对话;提高导读效能,建构人物维度。
关键词:名著阅读;人物形象;困境;突围
先来看某市文科加试卷中的一道题及答题情况:请结合《三国演义》中曹操向董卓“献刀”的情节简要分析曹操的性格。作答时关键信息为两点,“有勇”(有胆识,是非分明)“有谋”(机智或狡猾)。而大部分学生未曾想到“勇敢、有胆识”这一点,提及“机智”这一点的也大多以“奸诈、狡猾”这些词语作答。笔者掩卷而思:曹操的是非观与胆识心为什么未曾扣响学生的心弦?曹操就是“白脸”吗?随着这些叩问,让笔者试着一探“白脸面具”后的真相……
一、困境
,粉饰了人物形象
三国故事在流传过程中,已渐渐形成“尊汉抑曹”的立场,表露出接受心理上的倾向性,在元曲和明清戏剧中,曹操的形象被极度丑化。所以,学生即使只字未读《三国》,也能说出对曹操的印象……白脸的“奸雄”。话是没错,但这一白脸的标签,却多多少少把曹操的形象单一化、扁平化了,尤其是对于初读三国的学生。
,异化了人物形象
影视改编风潮不减,身处这样的文化快餐环境,学生当然乐于看一回电影电视而苦于翻一遍名著了,由此带来的影视误读深深影响了当前的学生,使他们对名著的理解、对人物的把握出现了偏差。如,电影《红楼梦》中宝玉的扮演者一看即知是女扮男装,让观众首先“看”到了宝玉的脂粉气,而事实上,宝玉对女性的接近缘于他对女性的关注与怜惜,这一特征是渗透在宝玉的言行中而不是表露在外形上。
,冲击着人物形象
央视《百家讲坛》的走红向我们昭示:学术通俗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学术的通俗化的确是大众接近经典的一种方式,但通俗化的过程难免会衍生诸如“学术娱乐化”之类的东西,让大众沉溺其中,表面上是与经典亲密接触,实则仅仅是娱乐了大众而已。如,某些学者在讲解《水浒》中梁山好汉的义勇时,顺便把李逵称为“猛男”,把林冲说成“帅哥”。这种娱乐化了的经典,很容易麻痹学生,让他们在阅读的路途中裹足不前。
,架空了人物形象
教育部的名著阅读书目一公布,提纲、要目、梗概等名著导读类的书籍就打着各种旗号“应运而生”。教师们一头扎进书海,钻研名著,研读考试说明,勤勤恳恳,劳心劳力,把名著整理出梗概,把梗概汇编为讲义,把讲义压缩为要点,最后把这根沉甸甸“手杖”递向四面观望的学生,一步步扶他们过路,搀他们过桥。可能,正是这根手杖无形中让学生一日日地按图索骥走向考场,却一天天地抱着讲义远离了阅读。导读过度,无异于拔苗助长,鲜活的人物形象也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二、突围
种种困境使名著教学中落实人物形象这一教学任务显得扑朔迷离,如何走出困境、突出重围呢?
,延展人物触角
“各地区、各学校的课程资源是有差别的,各学校应该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资源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首先,纵向挖掘,让课本与名著阅读对接。如,苏教版必修五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教师可以提前布置任务阅读巴金的《家》,联系觉新与梅的爱情故事,让学生思考: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两个爱情悲剧有相同的地方吗?让学生体会时代与社会背景对人物形象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