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5
文档名称:

《琵琶行》(并序)课件 人教版.ppt

格式:ppt   大小:1,077KB   页数:7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琵琶行》(并序)课件 人教版.ppt

上传人:465784244 2017/12/8 文件大小:1.05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琵琶行》(并序)课件 人教版.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
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徘徊久”
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
兼呈畏之员外(其一)
李商隐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赏析】这首诗用一条长题说明作诗的缘由。冬郎,是晚唐诗人韩偓的小名。他的父亲韩瞻,字畏之,李商隐的故交和连襟。大中五年(851)秋末,李商隐离京赴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入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府,韩偓才十岁,就能够在别宴上即席赋诗,才华惊动一座。大中十年,李商隐返回长安,重吟韩偓题赠的诗句,追忆往事,写了两首七绝酬答。这是其中的第一篇。
酒宴上的蜡烛烧残了大半,烛芯的灰烬也冷却了。用“冷灰残烛”,表明送别的筵宴已近尾声,阖座的人触动离情。正是在这样的惨淡气氛中,十岁的冬郎触发了诗思,飞快地挥写成送别的诗章。这就是本篇头两句对当年情景的追述。别宴的情况交代简略,重点突出冬郎题诗,是为了主题的需要。
记事已毕,下面转入评赞。怎样才能不陷于一般的套语呢?诗人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冬郎父子比作凤凰,以“雏凤清于老凤声”表明青出于蓝,抽象的道理从而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光这样还不够生动。诗人又联想到,传说中凤凰产在丹山,它爱栖息的是梧桐树。经过想像的驰骋,便构成这样一幅令人神往的图景:遥远的丹山道上,美丽的桐花覆盖遍野,花丛中不时传来雏凤清脆圆润的鸣声,应和着老凤苍亮的呼叫,显得更为悦耳动听。多么富于诗情画意的写照!看了这幅图画,冬郎的峥嵘年少和俊拔诗才不都跃然纸上了吗?
驱遣活生生的联想和想像,将实事实情转化为虚拟的情境、画面,这可以说是李商隐诗歌婉曲达意的又一种表现形式。一首本来容易写得平凡的寄酬诗,以“雏凤声清”的名句历来传诵不衰,除了诗人对后辈的真切情意外,跟这样的表现形式是分不开的。
(2011年高考辽宁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
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答案】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答出画境的,给2分;答出想象中的真景的,给2分;答出从画面引出想象中的真景、再返回画面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诗歌鉴赏】这首诗是诗人题惠崇的画的诗。惠崇是僧人,能诗善画。诗的首句,既点明画的作者,又描绘出画境。画中景物并不只有“烟雨”、“归雁”,但诗人只写这两种景物,有意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二、三句承接上句,写因欣赏画中景色而产生幻觉:恍惚之间,好像乘船行在潇湘、洞庭的烟波之上,目送行行归雁,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诗人很想唤一叶扁舟,回归故乡。这三句写出了画中的“虚旷之象”,而且化画境为实境,同时融入了诗人的思归之情。第四句描写诗人身心已沉浸于幻境之中,忽听得友人说“这是丹青”才恍然省悟,知道错把画境当作真景。这样结尾,峰回路转,饶有情趣。
【答案】不恰当。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色而产生幻觉的一种独特感受,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批评者却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答出诗表面不合理其实很高妙的,给2分;能作简要说明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认为前人的说法恰当,只要言之成理,也可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