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6
文档名称:

学校编码:1017 分类号 密级.doc

格式:doc   页数:7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学校编码:1017 分类号 密级.doc

上传人:zhangkuan1439 2015/4/2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学校编码:1017 分类号 密级.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学校编码:10173 分类号密级
学号:20060777 UDC
硕士学位论文

资产剥离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以中国上市公司2004年数据为样本
Empirical research about the corporate divestiture & performance---based on the financial data of the pany in 2004
王俊
指导教师姓名:
马金城副教授
一级学科名称:
管理学
二级学科名称:
企业管理
论文答辩时间:
2008年12月6日
答辩委员会成员:
杨波、刘明霞、苗莉、杜辉
摘要
近年来,资产剥离作为资本经营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提高存量资产效率、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资产剥离的数量和规模都呈现着持续上升的态势。然而跟并购相比,资产剥离却并没有得到理论界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尤其在我国,资产剥离发展起来的时间比较晚,人们对它的认识仍然有很多的不足和误区。另外,在我国的特有资本市场环境的影响下,我国企业的资产剥离与国外企业的资产剥离本质上有所不同,我国企业的资产剥离有着很多的特殊之处,这就使得对我国企业资产剥离的研究显得十分的重要和有意义。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取了2004年进行了资产剥离的53家符合研究条件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其实施资产剥离前后企业的业绩变化。
首先,本文先从资产剥离的动因和绩效两个方面对国内外学者的具有代表性的学术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发现我国企业资产剥离的动因与绩效与国外企业资产剥离的动因与绩效存在着很大的区别。然后,本文对我国资产剥离的特点以及具体动因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研究发现我国资产剥离存在着年底效应、支付方式多样、关联交易严重3类显著特点。同时,根据对2004年我国企业实施资产剥离的动因的统计研究,我国企业实施资产剥离的动因可以归为以下几类:改善财务状况,战略需要,剥离不良资产,盘活资产,政府原因。而改善财务状况、战略需要、%,剥离不良资产和盘活资产可以归于优化资产结构这一类型。
在实证研究部分,本文分别从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对2004年实施了资产剥离的样本企业的绩效进行了统计研究分析。
在纵向分析中,本文收集了样本企业剥离后3年(2005年—2007年)以及剥离前1年(2003年)的财务数据,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以得出样本企业各年的绩效得分。然后。通过对样本企业各年绩效平均得分的分析,得出样本企业在剥离前后各年的绩效变化情况。纵向实证研究结果显示:2004年样本企业的资产剥离确实使企业的平均业绩在经历了剥离后的第1年——剥离的过渡阶段之后,即在剥离后的第2年,企业的业绩得到较大幅度的上升。但在剥离后第3年企业的业绩出现大幅的下滑,甚至还不及企业实施剥离前1年的业绩状态。由此可见,现阶段我国企业的资产剥离还不能给企业带来一个实质性的业绩改善。
在横向分析中,本文将样本企业实施资产剥离后3年的财务数据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绩效分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样本企业剥离后3年的整体绩效得分,然后结合理论研究部分的结论,按照各样本企业进行资产剥离的动因的不同将其进行分类,以便对基于不同剥离动因类别而实施资产剥离的企业的剥离后绩效进行分析比较。通过本文第4部分研究分析发现我国大多数企业在实施资产剥离时主要动因有3类:获得大量现金缓解财务危机;优化资产结构,提高资产质量;适应企业的发展战略。而在短期内获得大量现金缓解财务危机是我国大多数企业进行资产剥离的直接原因,而关于企业长期的生存发展等战略问题几乎不在他们的考虑之内。根据横向分类研究的结果显示:基于3类不同动因而实施资产剥离的企业的剥离后3年总体绩效有着明显的差异。基于适应企业发展战略动因而实施资产剥离的企业的绩效改善要明显高于基于短期内获得现金或是基于调整资产结构而实施资产剥离的企业的绩效,而基于调整资产结构而实施资产剥离的企业的绩效仍然要高于基于短期内获得现金而实施资产剥离的企业的绩效,基于短期内获得现金而实施资产剥离的企业的绩效是最不理想的。
关键词:资产剥离,剥离动因,剥离绩效
ABSTRACT
Corporate divestiture has been used as a major form of assets anization as important as corporate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nd the quantities and size of divestiture have been constantly increasing. It has beg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