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西安事变》.doc

格式:doc   大小:151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西安事变》.doc

上传人:yzhlya 2017/12/8 文件大小:15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西安事变》.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西安事变》-学校党建论文
《西安事变》
美术点评:高民生的国画《西安事变》,创作于2009 年。画面中的蒋介石瘫坐在沙发上,似乎是作决定前的最后犹豫;站在旁边的其他人神情不一,但都栩栩如生,特别是周恩来义正词严的动作和神情,具有极深刻的感染力,这也和坐在蒋介石旁边、苦苦劝说丈夫的宋美龄形成了对比。该画抓住了西安事变中的主要人物进行对比刻画,作品人物和场景塑造多用浓墨,具有较强的历史厚重感。
党史解读: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蒋介石将张学良指挥的东北军、杨虎城指挥的17 路军调至陕甘一带“剿共”,但屡屡失败。中共中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后,加紧了对东北军、西北军的统战工作,表示愿与他们实行停止内战、联合抗日,从而得到了张、杨的积极回应。1936 年春,红军和东北军、西北军实行了局部停战。12 月4 日,蒋介石飞抵西安,亲自督战。他向张、杨提出“不剿共就将东北军、17路军调往南方”,这不但破坏了张、杨的联共抗日计划,而且危及了东北军和17 路军的生存。
为了达成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决定,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数次进谏蒋介石,但都遭到蒋的严厉拒绝。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在12 月12日凌晨实行“兵谏”,扣留蒋介石、逼蒋抗日,并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8 项抗日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12 月17 日,应张、杨两位将军的邀请,中共中央派出周恩来、博古、叶剑英组成的代表团赶赴西安。经会商,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条件及部署。24 日,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张学良代表东北军、杨虎城代表17 路军,同蒋介石的代表宋子文、宋美龄谈判,达成“改组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停止
‘剿共’政策,联合红军抗日”等6 项条件,“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转换时局的枢纽,它对于推动国共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作用。
(据《中共党史画典》)
【链接】
“西安事变”中蒋介石留下3份遗嘱的动机何在
1936 年12 月12 日,“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被扣押期间,他曾一度想到了死,在一天之内,写了寄给其妻宋美龄、儿蒋经国和蒋纬国与全国国民的3 份遗嘱。
人之将死,预先留给后人嘱托,乃正常现象。但“西安事变”发生当天,张学良的部下在骊山活捉蒋介石时,就明确告诉他“兵谏”的原因,“只求你带我们抗日而已”,并没有杀害他的意图。之后,蒋介石从其他人那里得到了张学良对他并无加害之意,以及张、杨扣押他的真实动机。那么,蒋介石为什么还要写下遗嘱,甚至欲***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蒋介石被部属扣押,使他感到屈辱、沮丧、悲伤和愤怒。蒋介石身为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