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白居易咏史怀古诗风格分期研究-国学教育论文
白居易咏史怀古诗风格分期研究
赵胜[青岛大学文学院, 山东青岛266071]
摘要:白居易作为中晚唐一位杰出的诗人,一生创作了82首咏史怀古诗,然而学界对其咏史怀古诗研究较少。笔者拟在整理白居易的咏史怀古诗的基础上,根据白居易的生平及其诗风的变化来对其咏史怀古诗做分期研究。
关键词 :白居易咏史怀古风格分期
白居易现存诗2740首,其咏史怀古诗共82首(笔者据《白居易全集》统计,丁如明、聂世美校点,上海古籍出社1999年版)。历来对白居易其人其事曾有许多分期研究,而且观点多有不同,曹磊在《白居易创作心态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中,详细综述了各种分期情况,此处不再赘述。笔者综合各种资料研究发现,曹磊将诗人的思想分为前中后三期是很有道理的,故笔者亦从此说法,将白居易的咏史怀古诗分成前中后三个阶段来研究。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生活和社会背景下,白居易有着不同的思想和创作心态,因此在咏史怀古诗中所传达的思想也会不同,有必要对其咏史怀古诗做分期研究。
一、白居易前期的咏史怀古诗——沉郁雄劲的忧患之歌
白居易前期的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从贞元四年(788)《王昭君二首》的创作开始,时年17岁。德宗建中四年两河兵乱,白居易几经战乱而离家远游,年少的他耳闻目睹天下丧乱,从小便励志拯救黎民于水火之中。“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王昭君二首》其一),借王昭君被胡沙摧残以至于面目全非的典故来表达诗人对百姓所遭罹难的感慨,昭君如此姣好的容颜尚且如此,更何况天下苍生呢!“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知宫里时”(《王昭君二首》其二),诗歌继续深入,传达了诗人渴望大唐中兴的美好夙愿。
《渭上偶钓》作于元和六年(811),时白居易四十岁,母陈氏卒,丁忧退居。诗人于渭水垂钓,记起昔年太公望,“昔有白头人,亦钓此渭阳。钓人不钓鱼,七十得文王”(《渭上偶钓》),从而感慨自身,希望早日回归朝廷,为皇帝建言。此时的白居易虽情不得已,也还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诗人仍然自言“兴尽钓亦罢,归来饮我觞”(《渭上偶钓》)。
、
在退居下邽期间,白居易创作了著名的《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写出了对人生的思考。其效法陶渊明,在山村中饮酒闲乐,“吾闻浔阳郡,昔有陶徵君。……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字里行间也夹杂着诗人的无奈,只好饮酒聊以度日。“楚王疑忠臣,江南放屈平。……兀傲瓮间卧,憔悴泽畔行”(《效陶潜体诗十六首》),想到屈原被楚王放逐,刘伶被弃于山林,他们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刘伶买醉竹林,屈原却是“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这让诗人更加矛盾,虽然明白“彼忧而此乐,道理甚分明”(《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但是他还是不肯放弃仕进之心。
前期的咏史怀古诗主要还是期望着积极用世,而笔者在此从咏史怀古诗中所探究的诗人当时之思想,并非全如前人所说的理想丰满、斗志昂扬,而是我们恰可以看到诗人内心的另一面。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前期白居易的咏史怀古诗风格应该是沉郁雄劲、满怀激情而关心民生疾苦的。
二、白居易中期的咏史怀古诗——矛盾彷徨的悲慨之音
中期以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直至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