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含整个单元)】是由【鼠标】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含整个单元)】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
《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中字词的含义。
2.能够流利地翻译本篇课文。
3.通过此篇文言文,我们能够学习到司马光身上的哪些品质。 教学重难点:
1.能翻译此文,读懂其意思。
2.学习司马光身上的舍己救人品质。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文言文具有语言简练的特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言文是怎样叙述《司马光》这个小故事的。老师还要告诉你们学习文言文的诀窍,就是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认识“司”,学习复姓。学生说出“司马光”的姓和名,课件简要介绍司马光。
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编写了《资治通鉴》。
3.引导学生回顾一年级下册的《姓氏歌》,说说里面提到的复姓;引
导学生说说自己认识的复姓的人。
4.引导学生由课文插图猜测本课内容,并点明这是一篇文言文,是古代的人们写文章用的语言,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 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教师用较慢的速度范读课文,强调停顿处,学生跟读。
2.学生自读,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1)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相互纠正读音。
(2)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指名学生朗读,交流识记方法,对易读错的
字进行警示。
“司”为平舌音;“众、持”为翘舌音;“庭、登、众”为后鼻音。“没”
读 mò,不能读为 méi。“跌”读 diē,不能读成 dié。
(3)学生齐读生字,强化记忆。
3.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书写要点,指导学生书写。
“司、庭”是右上包围和左上包围的字,笔顺是先外后内。
“登”上宽下窄,右上部分是两点。
“众”注意第二个“人”的捺变点。
“持”左窄右宽,右边的“寺”注意横画有长有短,横画间的距离相
等。
4.教师以正常速度范读课文,读出恰当的停顿。学生跟读,读流利。
5.全班齐读。(课件同步出示停顿)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6.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句,小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三、看注释,自解句意文意。
1.自读自悟。
每读一句,就看这句有关词语的注释,把注释的意思放到句子里,揣
摩句子的意思,这样读懂每一句话,自己弄不懂的记下来,留待小组
合作学习时提出与同学研讨。
2.小组合作学习。
各自汇报对每句话的理解,一句一句相互研讨,说句子意思,弄不懂
的语句记下来,留待向全班同学或老师请教。
3.全班交流。
①各组推荐代表说每句话的意思,互相评议,每句意思的说法不求完
全一致,但求主要意思不错。学生说不准,教师应予以点拨。
②各组提出疑难问题,同学讨论,教师点拨。
③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全文大意。
4.小结: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读出滋味来的人都是这样,课后你们也试一试,看看能读出滋味来吗?
5.学生自由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走进现场,感悟品质
1.过渡:读了几遍课文,大家应该已经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了,接下来老师想请一些同学上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2.先同桌互相讲故事,再请小组上台合作表演,再现故事场景。
(1)提出表演分工建议:一人演司马光,一人演登瓮落水者,两到三人演“众皆弃去”的“众”,一人当旁白。
(2)先选好角色,然后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怎样表演出人物的所做所思。
3.教师随机采访,感悟人物品质。
(1)采访看表演的同学:你们觉得“登瓮落水者”的表演对不对?(提示:是否表演出了紧张、害怕、惊慌)
(2)采访表演“众皆弃去”的众人:你们为何要跑开呀?(惊慌害怕、想找大人帮忙、想不出办法)
(3)采访司马光:看到有人落水,你为什么不离开?你想的是什么?(想办法救他)
4.全班讨论并小结:学了司马光砸瓮救人这个故事,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善良果断)
5.引导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向全班提问: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二、 练讲故事,拓展延伸
1.过渡:刚刚我们讨论了司马光是怎样的一个人,接下来我们就用自己的话来讲一讲这个故事吧!
(1)学生讲故事。
(2)教师提出建议。(有表情有动作的故事会更生动形象)
2.古今文章对比,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1)课件出示古今文章对比,师生对读(学生读文言文,老师读现代文),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水迸,儿得活。
司马光
一天,司马光和小伙伴们在庭院里玩耍。有个小伙伴不知怎么的,向盛满水的大瓮上爬去,结果瓮沿窄小,他没站住,“扑通”一声就掉进了大瓮中!瞬间,他被瓮里的水淹没了。别的孩子一见出了事,头也不回,撒腿就跑;而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他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拼尽全身的力气向大瓮砸去。终于,水瓮被他砸破,只听得“哗啦”一声,水从砸破的洞口喷涌而出。瓮里的小孩得救了!
(2)教师总结:文言文虽然字少,但是表达的意思很丰富,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这便是文言文“言简义丰”的特点。 四、品读,读出理解和韵味。
1.自己练习朗读,把对词句的理解读出来。“与群儿戏于庭”要读出欢快的语气;“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要读出着急的语气;“光持石击瓮破之”要读出沉着的语气,敬佩的语气;“水迸,儿得活”要读出高兴的语气。
2.指名读。评议是否读出文句的情感、韵味。
3.齐读,读出语气和韵味。
五、拓展延伸。
由于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会想办法,所以后来他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写下了著名的《资治通鉴》。同学们想进一步了解司马光的话,课后就再去找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读吧。 板书设计:
起因:一儿足跌入瓮,没水中
聪明、勇敢
众皆弃去
司马光 经过
对比
沉着、冷静
光持石击瓮破之
结果:儿得活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 11 个生字,会写 11 个生字,掌握 2 个多音字,理解生词意
思。
3.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
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
确地看待自己。
教学重难点: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
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
鼓励,正确地看待自己。
课前准备:生字卡、图片。
教学时间: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趣味导课
。
掌声这么热烈,真是一群热情好客的孩子。掌声是一种特殊的语言,
可以把心中想说的表达出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 25 课《掌声》。、
:说说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谁鼓掌?这掌声是给
谁的?为什么给她掌声?……)
二、整体感知
,学习生字。
认读字词,指导纠正易读错的字音。
沉默 落下 姿势 投来 调来 情况 强烈 镇定 讲述
情绪 普通 忧伤 联系
。
落下了残疾 落叶 丢三落四 落枕 降落 刚调来的 空调 调皮 曲调 声调 风调雨顺 。
小儿麻痹症:急性传染病,由病毒侵入脊髓引起,患者多为1 岁到 6 岁的儿童,主要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头痛,严重时导致瘫痪。 忧郁:感到悲伤、苦恼、没有动力。
文静:指一个人不大擅长表现自己,安静不吵闹。
犹豫:迟疑;拿不定主意。
,感知内容。
(1)指名试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语速适中,流利通畅,有感情。 :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下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小女孩英子一直很文静自卑,躲在角落里。一次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了生活的勇气,走出了困境,打开了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扉,变得乐观开朗。 6.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7.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①写英子因患有残疾而忧郁、自卑。
②老师由于不了解情况而让英子上台演讲,英子在同学们的掌声中上台演讲,获得成功。
③同学们的掌声使英子鼓起了生活的勇气,不再忧郁了。
④点明中心:人人都需要掌声。
7.每组各读一段。
三、书写生字。
1.师指导写“班”“境”“愿”。
2.生习字,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词语。
2.说出文章各段的内容。
二、前后对比,感受英子变化。
1.英子曾经是怎样一个人?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一段。
2.英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胆小、自卑、没有勇气面对现实……)
3.这样的印象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1)出示:
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2)指名读这句话。
(3)她为什么坐在教室的一角?
(4)“默默地”说明了什么?
(5)你从“总是”中又体会到了什么?
(6)齐读这句话。
可是不久以后,英子像变了个人似的,她变得怎样了?
(7)指名说。
(8)读读这一小节。
(出示:“说也奇怪……”)
(9)英子变得怎么样了?(自信、勇敢……)
(10)你认为省略号还省去了什么?谁来补充?
(11)是什么原因,使她变得判若两人?(指名说)
真替英子的变化感到高兴呀,就让我们高兴地来读读第 5 段吧! 英子前后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能从你的朗读中把这种变化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