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黄钟大吕》的本源.docx

格式:docx   大小:12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黄钟大吕》的本源.docx

上传人:鼠标 2023/9/21 文件大小:1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黄钟大吕》的本源.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黄钟大吕》的本源】是由【鼠标】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黄钟大吕》的本源】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黄钟大吕》的本源
对于黄钟大吕这个成语现在权威的解释是这样的;
1,黄钟,大吕,出自中国古典音乐十二律 五音:宫、商、角、徵、羽。 十二律:一个八度内共有十二个半音,它们的音高标准叫律。古代十二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2, 黄钟大吕为一四字成语,出自《陆九渊集·语录下》,多用来形容音乐或文辞正大、庄严、高妙。
3,黄钟大吕
解 释黄钟:我国古代音乐分十二律,阴、阳各六律,黄钟为阳律第一;大吕:阳律中排第四。形容音乐或文辞正大、庄严、高妙。
出 处 《陆九渊集·语录下》:“先生之文如黄钟大吕,发达九地,真启洙泗邹鲁之秘,其可不传耶?
其实黄钟大吕这个成语的来源涉及到古代先民对大自然天体运行规律地球运气规律的探索,产生于古代历律制定之中的黄钟大吕,本意有三点, 1,是古代探测纪录气侯一种工具的名称, 2,是纪录地气能量大小,区别发出能量早晚的律管名称,同时也是个地气指标记录代名词。3,黄钟为阳律第一,此律管在十二律管之中最长,借用此词表示为先为长为大的意思。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说,“司马彪《续汉书》候气之法:于密室中以木为案,置十二律,各如其方。实以葭灰,复以缇,气至则一律飞灰。世皆疑其所置诸律,方不逾数尺,气至独本律应,何也?或谓“古人自有术”。或谓“短长至数,冥符造化。”或谓“支干方位,自相感召”。皆非也。盖彪说得其略耳。唯《随书》志,论之甚祥。其法:先治一室,令地极平,乃埋律琯,皆使上齐,入地则有浅深。冬至阳气距地在九寸而止,唯黄钟一管达之,故黄钟为之应。正月阳气距地面八寸而止,自太簇以上皆达,黄钟、大吕先已虚,故唯太簇
一律飞灰。如人用针彻其经渠,则气随针而出矣。地有疏密,则不能无差忒,故先以木案隔之,然后实土案上,令坚密均一。其上以水平其概,然后埋律其下。虽有疏密,为木案所节,其气自平,但在调其案上之土耳。”用竹管律吕做工具来观测地气吹灰散布的形状和倾听地气发出的声音,至唐尧时沿用不废,已日臻完善。尧本人还亲自组织精通三才之道的能人进行观测,
可见,候气之法就是俯察律吕,是历史悠远事情,只见于古籍的零星纪载。
《宋史·律历志》也有记载:“常论之律者,述气之管也。其候气
之法,十有二月每月为管,‘’十二律管分阴阳两组:黄钟、大吕、
太簇、夹钟、姑洗、仲吕为阳(阴之消);蕤宾、林钟、夷则、南吕、
无射、应钟为阴(阳之消)‘’。将阴阳两组再各分为二,置于地中,
气之来至,有浅有深,而管之入地者,有短有长,十二月之气至,各
验其当月之管,气至则灰飞也。其为管之长短与其气至之浅深或不相
当,则不验。上古之圣人制为十二管以候十二辰之气,而十二辰之音
亦由之而出焉。以十二管较之,则黄钟之管最长,应钟之管至短,以
林钟比于黄钟则短其三分之一,以太簇比之林钟则长其三分之一。其
余或长或短,皆上下于三分之一之数,其默符于声气,自然之应者,
如此也。”此事是古代观天俯地的录,
制定历法。
说“观天”,比较容易理解,是仰观日月星辰的运行,从而得出规律性的天文常数,为历法提供相关的数据和佐证。但对“候气”,则容易使人引起误会,“候气”古今不同,已有了实质性的改变。现代的候气,指的是研究寒来暑往,雨雪晴霁,风云雷电的自然现象,来预报天气变化。而古代的候气,则主要是俯察置于密室内十二律管的反应来了解地气升降状况,古代的这种候气法在汉以来就逐渐失传了,故使后人弄不清古代候气的意义。汉书《律历志》,“黄帝使伶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之解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筒以听凤之鸣。其雄呜为六,雌呜亦六。比黄钟之宫而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至治之世,天地之气合以生风,
天地之风气正,十二律定。” 孟康注曰:“律得风气而成声,风和乃
律调也。”臣瓒曰:“风气正则十二月之气各应其律,不失其序。”
上述记载告诉后人,最早的黄钟大吕是竹管做的工具,是用来俯视观测地气吹灰散布的形状和倾听地气发出的声音的,‘’根据地气发出的声音时候来确定时间的分界点,立论节令。‘’至唐尧时沿用不废,已日臻完善。尧本人还亲自观测地气历象,组织精通三才之道的能人制定历法,以服务于社稷。

古代的候气,是利用地壳内陆气的升降和地气强弱的变化规律来预报节气和制订历法,与现代研究看得见的大气层风云气象不同,地气是看不见的阴阳二气。《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祝史请所用币”。孔颖达疏曰:“正义曰,阴阳之气运行于天,一消一息,周而复始。十一月建子为阳始,五月建午为阴始。以易爻卦言之,从建子之后,每月一阳息,一阴消,至四月建已,六阴消尽,六阳并盛,是为纯乾之卦,正阳之月也。从建午之后,阳月一阴息一阳消,至十月建亥,六阳消尽,六阴并盛,是为纯坤之卦,正阴之月也。此年六月日食是夏之四月,正阳之月也。礼,正阳之月日食诸侯当用币于社,故鲁之祝史依礼法请所用之币。”
阴阳二气的消息可通过两种方法来感知:一是观察律管飞灰的散布情况;二是聆听律管发出的微弱音响。因盲人的听觉较常人灵敏,故古时用瞽者即盲人来监听律管,这样有利于对地气产生的强弱声音作鉴别载的伶周鸠就是一位这样的盲人。
那么地气是怎样产生的呢?它同天气又有什么联系呢?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来解释地气的现象,就是地球在绕日公转的过程中,地球倾角运动产生了地气这种自然现象。
由于地球在绕日运动的轨道上,地轴的轨道倾角随时在变化,所以地球赤道总是在轨道面上作有规律的扭摆。轨道倾角的变化是:从正交 0°逐渐形成斜交 23°26′,之后再由 23°26′逐渐返回到正交 0°。这样就造成了地球接受太阳的辐射呈往复扫描的状态。地面的空气压力随地球倾角变化发生规律变化,而地壳内空洞处储藏的气体同样随着
地球倾角变化产生压力强弱的变化。地轴倾角的变化产生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产生了南极圈,北极圈两个寒带;产生了从南回归线到北回归线间的热带;产生了从南极圈到南回归线,从北极圈到北回归线两个温带的变化;产生了南极与北极交替变化的极昼、极夜现象;亦产生了地气压强的变化。地气压强的变化与四季交替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地球在太阳引力的作用下,当冬至日到来时,地球的北极低,南极高,地球赤道面向北倾斜的倾角达到最大值。之后,地球赤道面开始逐渐向南恢复。到了春分日,地球的北极与南极等高,地球赤道面与太阳赤道面平行,地球赤道面的倾角消失,视赤纬为 0°;之后,地球的北极渐高,南极渐低,地球赤道面继续逐渐向南倾斜,到夏至日,地球赤道面向南倾斜的倾角达到最大值,。之后,地球又反向进行倾角恢复。到秋分日,地球的北极与南极等高,地球倾角为 0°,赤道面与太阳赤道面同在一个平面上。之后,地球的北极渐低,南极渐高,地球赤道面又向北倾斜,到冬至日时达到倾角最大。
由于,地球与公转轨道面倾角(亦称黄赤交角)为 23°26′,地轴倾型态永远固定不变。只是地轴倾角到达最大值时,会逐渐减小倾角,直到值为 0 时止,地轴的产生倾角扭摆,又向向反方向倾斜角运动,往返偱环,是地球的第三种运动。是至今人类尚未深入探索与研究明白的课题。
制订历法的依据是天文时。天文时是根据天体运行的客观规律所测,得出的时间数据作为基本单位的计时系统。现代历法范围内所说的天文时主要是回归年、朔望月和真太阳时等等理论。古人的依据的除天文时太阳时以外 ,还有木星周期、北斗周期和地气的升降周期规律,根据对这些事项的观测于总结来制定历法,流传下来的古代经验主要有‘’先天八卦理论,后天八卦理论,河图洛书理论,十二辰,二十八宿星象理论‘’等等。
地球的这种倾角往复运动,和天体引力作用,造成了地面上气体、水体和固体,始终处在一种动态平衡状态,气体、水体和固体相对固
定又相对流动,便产生了风云的流动现象、大洋海湖的潮汐现象和地震及山峰的滑坡现象。《国语·周语上》伯阳父云:“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震阴也。” 伯阳父明确提出了地震现象的发生是由于地壳内的阴阳二气不能顺畅宣泄而造成的。它们的成因都是地球倾角运动作用力造成的。
对地球倾角运动作用产生的这种地气上腾,天气下降,或者天气上升,地气下降的自然现象,古人在实践中掌握的观测办法之一,这就是上述介绍的文献中记载的候气之法。其中使用的仪器是名称不同长短不齐的十二根竹管,其中就有两只竹管分别叫黄钟和大吕。
在先民们探索自然规律中,即认识到了天圆地方,认知到了五运六气,明确了 72 侯的偱环演化,制订出比较科学的历法,最终用以指导农耕,以提高当时的社会生产力,黄钟大吕大概是功不可没的。
‘’黄钟大吕‘’这个词何时正式成为专指音乐或文辞正大、庄严、高妙的代语,尚待有心之人考正.
(奉天散人纪岂之撰编于 2012 年 4 月)原创

最近更新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A4打印版 9页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题(最新) 7页

西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考试卷附答案 5页

西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考试卷(精选) 6页

语文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卷带答案 4页

语文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题及答案(通用).. 7页

语文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题各版本 9页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题及答案一.. 5页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真题.. 9页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考试题(免费) 5页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题(审定版) 6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试卷及答案一.. 11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题及答案【.. 5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5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附答案).. 9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水平测试卷及.. 6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练习及答案 5页

部编版2021年二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完美版).. 4页

部编版2021年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7页

部编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期中测试卷(推荐) 6页

部编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新.. 6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加答案】.. 6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1) 6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卷及答案【必考.. 7页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题及答案【真题.. 5页

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审.. 6页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题(必考题) 5页

锁鲜包装熟食腐败变质及其控制措施公开课获奖.. 12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题一 7页

部编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考试带答案【审.. 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