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近百年都市旧体诗词略论-国学教育论文
近百年都市旧体诗词略论
杨剑锋[上海体育学院,上海200438]
摘要:都市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向来处于边缘地位,但在近百年来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涌入和城市化的进程中,都市真正成为诗人审美观照的对象。从近代都市竹枝词、海外游历诗,到新时期以来的都市书写,直至当下的新生代网络诗歌,都市旧体诗词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学现象。现当代都市旧体诗词,既是对古典诗词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使现代旧体诗词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 :旧体诗词都市诗现代转型
虽然从理论上说,自从有了“城市”,也就开始出现“城市诗”,但中国文化的乡土特质使得古典诗人缺少对城市的敏感。尽管两汉的赋家们乐于描写气象恢弘的古代都城和皇室宫殿,宋元词曲中也曾经出现过柳永的《望海潮》(三吴都会)那样描写繁华都市的优秀作品,但对于诗人而言,山水和田园才是充满诗意的观照对象,而城市则是与山水和田园对立的世界。鲁迅先生曾经断言:“我们有馆阁诗人,山林诗人,花月诗人……没有都会诗人。”然而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现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涌入,香港、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率先开始了现代化的历程,并在随后的百年间飞速发展。从近代都市竹枝词,到当下的新生代网络诗歌,繁华的现代都市在现当代诗人的笔下终于升格为审美的对象,都市旧体诗歌虽谈不上多么繁荣,但比起古典时代已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本文所讨论的“都市旧体诗歌”,是以现代城市为主要表现对象,用旧体诗歌形式写作的诗歌,包括以城市为背景,描写城市风貌、城市人物和市井生活的作品。本文不讨论现代人所做的节庆诗、游冶诗、宴饮诗等传统题材的城市诗歌。写作于城市,但并不反映现代都市内容的作品,也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
一、近代都市旧体诗歌
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西方列强用枪炮打开了闭关锁国的清王朝的国门,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随之如洪水般传人中国。一方面,香港、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迅速发展,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士人、官员走出国门,目睹巴黎、伦敦等西方现代大都市的繁华,并形诸笔墨。中国第一批现当代都市诗歌主要有两类:一是以中下层知识分子为主要创作群体的都市竹枝词,二是以上层官宦和著名诗人为主要作者的海外游历诗中描写西方都市的诗歌。
(1)近代都市竹枝词。竹枝词是一种由古代巴蜀民歌演变过来的古典诗歌体裁,经唐代刘禹锡、白居易等诗人之手,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常见的文人诗体。它虽类似绝句,但格律相对比较宽松,专咏民间生活、风土时尚,晚清以来,上至达官,下至小吏和中小知识分子,纷纷以竹枝词为体,“或抒过眼之繁华,或溯赏心之乐事”,“运龙蛇于掌上,抒垒块于胸中”。
竹枝词这种相对较为灵活自由的诗体,用来描写北京、上海、广州等近代城市生活、风土人情、新生事物,似乎格外得心应手。如清末庚子之后对北京西式餐厅的描写:“饭店直将六国称,外人情态甚骄矜。。”“菜罗中外酒随心,洋式高楼近百寻。门外电灯明似昼,陕西深巷醉琼林。”这两首竹枝词不约而同地突出了现代都市的标志——高楼,后者还描写了现代色彩丰富的夜生活场景。而一首南方大都会广州的竹枝词,同样将高楼大厦和都市夜生活作为描写的对象:“大新高楼十二层,巍峨俯瞰五羊城。西堤东堤好风景,夜来携手与郎行。”现代都市文明的一大象征——电灯,成为竹枝词的新意象。此外,“自行车”“电线”“广告”“电船”“金表”等新事物纷纷出现在诗人笔下,真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
上海是近代崛起的现代大都市的典型,近代都市竹枝词中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成就最高的当是描写十里洋场的上海竹枝词,今人辑有《上海洋场竹枝词》一书。如:“横盘街道各纵横,马路条条认最清。。”“潮来红日一竿斜,闹煞横盘十字街。不道江南烽火后,花花世界更繁华。”“为因房价太高昂,架屋重楼再垒床。终日乌烟同瘴气,况逢炎夏更难当。”“万家灯火斗婵娟,到处歌台奏管弦。十里洋场春似海,尘寰今见大罗天。”上海自开埠以来,英国、法国、美国人纷纷划定租界,外国商人纷至沓来,使上海迅速发展成为畸形繁荣的现代化大都市。这些作品反映了十里洋场都市景象糜烂而令人沉醉的夜生活、极度繁荣的经济贸易及市井生态。都市竹枝词以生动活泼的诗歌语言、充满新意的诗歌意象、鲜活明快的诗歌节奏,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和汹涌而人的西方工业文明,使竹枝词这种原本以反映乡村风情、男女情爱为主的古典诗歌体裁变成现代之诗、城市之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改变了古典诗歌的面貌。
(2)海外游历诗人的西方都市诗。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逐步废除朝贡体制,建立了现代外交制度,出现了以郭崇焘为代表的第一批驻外公使。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志士流亡国外。无论是驻外公使还是流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