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初级会计实务》各章重点内容*
(*初级会计实务考核点很细。可谓章章节节见题,只不过重点章节即有客观题也有主观题,所占分值较高,对此,对于重点与次重点的划分用符号★★★、★★、★区分,以方便大家学习。)
第一章总论(共三节内容)
★第一节会计概述
一、会计的概念主要掌握两点:
★ 1。理解P1对会计概念的表述。
★ 2。会计按其报告对象的不同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
★★二、会计的职能即会计的功能。主要把握三点;
①会计主要两个功能,一是核算功能(或反映功能),二是监督功能。
②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对会计的职能有决定性的影响。
③二者关系:核算功能是监督功能的基础,是最基本的职能,监督功能是会计核算质量的保证,只有核算,不强调监督,只能导致亏损,直至破产。
★三、会计的对象
①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是指特定资产能以货币反映的经济活动,也就是资金运动(资金的价值运动)。尤以工业企业比较典型,包括资金的投入,资金的运用,资金的退出过程。
②这些资金的投入,循环和周转,资金退出每一个环节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也就是会计的对象。
★★★第二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本节共两个问题,都很重要)
一、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一)会计主体:指会计人员为之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强调三点:
①从空间范围看,会计主体这一假定将会计人员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与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区别开来。
②会计人员是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进行核算和监督,而不是为这个单位的老板个人及职工个人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
③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的区别:法人企业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法律主体)
如:集团公司:是法律主体也是会计主体,独资、合资企业不是法人(法律主体),但它也是会计主体。
(二)持续经营:这一假定的意思是,某会计主体在可预见的未来,能够按照既定的目标和方针经营下去,而不是马上面临破产。所以,持续经营与破产清算相对应;按照这一假定,企业资产的计价,收益的确定都有了确认的基础。如:企业原材料的价值1000万元。如果该原材料的价格变化不大,就可按1000万元确认其价值。如果企业面临破产清算的境地,其原材料的价值要大打折扣,可能只值600万或400万了。所以假定企业持续经营下去,按此前提去确认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三)会计分期:生产经营活动是连续不断进行的,但提供利润或亏损信息的时间不能等到经营活动结束后再算账,因此,为了及时的提供会计信息,要人为地将经营活动划分成若干个相等的时间段,这就叫会计分期。《企业会计制度》将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
界定了会计核算期间①就可按此期间结算账目,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界定了会计核算期间②才有后面要讲到的权责发生制原则,可比性原则等
(四)货币计量:即选择会计核算的计量单位。计量单位有实物计量:如冰棍几根、冰淇淋几盒;但会计信息是以贷币为计量单位,因为会计的对象是资金运动,会计是价值管理活动。
二、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司机开车要遵守交通规则,会计核算也有规则,即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我们进行会计核算要遵守哪些原则呢?共13条原则。强调2点:①记住13个原则的名称;②理解每一个原则的含义
客观性原则:也叫真实性原则。即经济业务是真的,不是假的,是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如何证明实际发生了这项业务,在会计上就必须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进行记录和报告。
(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实质:指交易或事项的实质;
形式:指该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
如:融资租赁:一般而言,租约期满即将其租赁资产的所有权转归承担方,但在租赁期满之前,虽然该资产的所有权(法律形式,不属于承租方;但是与该项资产有关的风险(即该资产贬值、毁损等造成的损失)与报酬(即该资产升值产生的收益)已属于承租方,说明该资产在实债上已属于承租方。因此,按此原则,将融资租赁的资产视同自有资产管理与核算,更能够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
(三)相关性原则(有用性):意指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有用即有助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诸如: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信息均是有用的信息。
(四)一贯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就企业自身而言,前后各期所使用的会计核算方法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应将变更原因,变更影响情况,在财务会计报告中说明。(纵向可比)如: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折旧方法的选择。
(五)可比性原则:就不同企业而言,对同一期间的会计信息必须能够相互比较和分析,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如:成本费用的开支范围,企业的哪些开支能够计入成本费用,哪些不能计入,会计制度要做出规定,以保证企业的之间的口径一致。
(六)及时性原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