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美术的辉煌》课件 】是由【mkjafow】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美术的辉煌》课件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8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第23课
美术的辉煌
第8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第23课
大卫《拿破仑加冕》
大卫《拿破仑加冕》
大卫《马拉之死》
马拉雅戈宾派的领导人,为了革命工作常常躲在地窖里,染了湿疹。因为身患湿症,马拉每天都需要坐在浴盆中浸泡几小时,同时处理公务。在画家笔下,我们看到的是,刚刚被凶手科尔黛刺死的马拉坐在浴盆中,鲜血从他的胸部顺着浴盆往下流,凶手用的匕首抛在地上,他的左手拿着科尔黛交给他的短笺,握着鹅毛笔的右手无力地垂落下来,脸上是濒于死亡的表情,但却没有痛苦,画家用简洁的艺术语言刻画了人民之友马拉生活的简朴和工作的勤奋,表现了他的坚韧不拔的自我牺牲精神。这幅画的构图单纯而明确,占据画面二分之一的兰灰色背景上什么也没有,愈加衬托出前景人物的悲剧性,方形木墩就像纪念碑一样起着稳定构图的作用,特别是上面写着“A·Marat,David”(“献给马拉,大卫”)的题字,更显出它的存在是不可少的。从上方射来的光线在暗面低沉的背影衬托下使得主人公显得更加突出,强烈的明暗对比使得形象具有纪念碑雕刻的立体感。画面中的一些细节也是耐人寻味的。例如:凶手科尔黛给马拉的短笺上清晰可见地写着:“1793年7月13日,马丽·安涅·夏洛特·科尔黛,致公民马拉,我是十分地不幸,为了指望得到您的慈善,这就足够了。”木墩上附有纸币的便条是一位革命同情者写给马拉的:“请将这五法郎的纸币交给一个五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大卫《马拉之死》马拉雅戈宾派的领导人,为了革命工作常常躲在
法·安格尔《泉》
安格尔(1780—1867),16岁师从大卫。安格尔笔下的这个少女纯洁,典雅,恬静,健康,美丽,充满生命的活力和青春的朝气。画面左下角那朵含苞未放的雏菊下是她的象征。头顶上的绿叶,脚下明净如鉴的潭泉,幽静的山都增加了这幅画的意境。《泉》使人联想到山泉,联想到生命的源泉,联想到少女的纯洁……《泉》把古典美和女性人体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出色地表现了少女的天真的青春活力。
有一位评论家参观了《泉》后说:“这位少女是画家衰年艺术的产儿,她的美姿已超出了所有女性,她集中了她们各自的美于一身,形象更富生 气也更理想化了。”
法·安格尔《泉》安格尔(1780—1867),16岁师从大卫
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
1830年七月革命中,一位名叫克拉拉·莱辛的姑娘首先在街垒上举起了象征法兰西共和制的三色旗;少年阿莱尔把这面旗帜插到巴黎圣母院旁的一座桥头时,中弹倒下。画家德拉克洛瓦目击了这一悲壮激烈的景象,义愤填膺,决心为之画一幅画作为永久纪念。
图中那位在硝烟中左手握枪、右手高举三色旗,奋勇当先,正在召唤群众前进的青年姑娘,既是起义参加者的真实写照,又是自由女神的象征。她健康、有力、坚决、美丽而朴素,正领导着工人、知识分子的革命队伍奋勇前进。左侧,一个少年挥动双枪急奔而来,他象征着少年英雄阿莱尔;右侧穿黑上衣、戴高筒帽的大学生紧握步枪,眼中闪烁着自由的渴望。他身后有两个工人挥舞着尖刀,表情刚毅。在他们后面还有许多起义群众。前景右侧有两名政府军的士兵倒毙在地上,左侧躺着一位为自由而献身的起义者。一名受了重伤的青年工人正抬头仰望,期待着自由的来临。他的上衣、露出来的一角衬衣和腰带正好是三色旗的颜色。
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1830年七月革命中,一位名叫克
米勒(1814—1875)法国“农民画家”
《拾穗者》
这是一幅十分真实的,亲切美丽,而又给人以丰富联想的农村劳动生活的图画。从中不难看出画家对劳动的甘苦,特别是“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意义是有着切身的深刻体验的。
画面上是一片收获过的麦地,远处有满载麦子的马车、麦垛和忙着运走麦子的人。近处三个农妇弯着腰在捡拾落下来的麦穗。有人说,米勒在艺术上对法国农村现实的表达并不只是体现一种安于天命的思想,而是寓强烈的呼声于无声之中,正像当时的进步批评家说的,它是“反对贫困的起诉书”。罗曼·罗兰曾评论说:“米勒画中的三位农妇是法国的三女神”。
米勒(1814—1875)法国“农民画家”《拾穗者》这是一幅
米勒《播种者》
《播种者》画面上只有一个人物,他顶天立地,占据着画中央,为了突出人物,背景和道具减到最少程度,构图极其单纯,除了远处一个赶着牛耕地的农夫以外,前景上只有这个顶天立地的播种者。地平线在这里是唯一重要和突出的背景,它向播种者大步前进的方向波动倾斜,加强了人物前进的动势,并与播种者的手和步伐,共同造成一种非常均衡有力的运动旋律,使观者感到画面上人物的运动是欲收不止的,他那大步前进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仿佛他将一直走到画的外边,一直走到远处。它像是米勒所坚持的艺术道路的宣言,播种者的雄姿整个儿浸融于暗红色夕阳的逆光和黄昏的暗影之中,他脸上和身上的色彩和线条,却是模糊不清的。只隐约可见他身着褪了色的红上衣、蓝裤子,扎着白色绑腿,但这一切均被朦胧暗影所融化、糅合,仿佛同大地融在一起了,使他那大步流星的雄健的播种姿态形成一个“全体形态的效果和剀kǎi切(切实)的动作而表现的”(米勒语)美的形象。
米勒《播种者》《播种者》画面上只有一个人物,他顶天立地,占据
列宾(1844—1930)俄罗斯画家
列宾艺术风格严谨写实。平时,常把友人作为模特儿,画了大量的素描作品。据说,他的邻居中有一个出名的泼妇,经常在他画画时吵个没完。有一次,列宾正在为一个邻居画肖像,偏巧那泼妇也挤过来凑热闹,看着看着,她觉得列宾画得实在太好了,就咧着大嘴说:“能不能也给我画一幅啊?”“好啊!”列宾很爽快地答应了她的要求。只一会儿功夫,列宾就当众给那泼妇画好了像。“哦!太像了!”围观的人都不由自主地哄笑起来。原来列宾把那泼妇骂街时的难看的模样,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当这位女邻居看到自己这样一副尊容后,也大吃一惊,“太可怕了!太可怕了!原来我一直是这个面孔啊!我以后再也不骂人了!”列宾真诚地说:“语言是心灵的窗户,心灵美了,语言也自然会美的。到那时,你的肖像肯定会更美!”
列宾(1844—1930)俄罗斯画家列宾艺术风格严谨写实。平
被烈日炙烤的焦黄的河岸上,一队蓬首垢面、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沉重的脚步拉着货船,在酷日下精疲力竭的向前挣扎。他们中有老有少,个个都衣着破烂、面容憔悴。领头的是一位胡须斑白的老者,眼睛深陷,坚毅的面孔透出饱经风霜的智慧,但愁苦的表情仍然显示了他对于艰苦生活的无奈。
走在最后的纤夫低着头垂着手,麻木地随着队伍向前挪动,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日日苦役般的生活。队伍中还有一个较为突出的形象,是处在队伍中部的一位少年,可以看出他才开始这样的工作不久,皱着眉头还不太习惯,他直起腰想用手松一松肩头紧勒的纤绳,毕竟年轻,还不甘心忍受这样的苦楚。其余的纤夫都弯着腰低着头,似乎已没有多余的力气再来表现点什么,在他们身上剩下的,惟有贫苦、艰难与无奈。
在这幅纤夫苦难生活的画里,与其说是人与自然在搏斗,不如说是人在与残酷无情的黑暗命运和社会搏斗。
列宾(1844—1930)《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被烈日炙烤的焦黄的河岸上,一队蓬首垢面、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沉
莫奈(1840~1926)印象画派始祖
《日出·印象》所描绘的是勒阿弗尔港口一个多雾的早晨的港口。海水在旭日的照射下呈现出橙黄色和淡紫色,天空微红,水的波浪由厚薄、长短不一的笔触组成,三只小船在雾气中模糊不清,船上的人或物依稀可辨,船在摇曳中缓慢前进,远处是工厂的烟筒、大船上的吊车。经过晨雾折射过的港口构成了一个整体上灰绿色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真实的,又是幻觉的,它每时每刻随着太阳光而变化着,画家运用神奇的画笔将这瞬间的印象永驻在画布上,使它成为永恒。
1874年在首届印象派画展上,莫奈的《印象·日出》一画遭到批评。一位名叫勒鲁阿的评论家在《喧噪》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印象主义的展览会》的文章 ,他写道“糊墙花纸也比这海景更完整”。与这幅作品标题不无关系地,该文作者将这次展览会戏谑地称之为“印象主义的展览会”。加之莫奈本人曾经表述过“我所画的不过是印象而已”这样的观点,以及以他为首的这批年轻画家,确实注意捕捉对描绘对象的最初印象等因素,尽管这些画家中有人并不同意这个提法,但印象主义、印象派这个称号已经是不胫而走。以致在1877年第3次联展时,干脆将其用作展览会的标题。
莫奈(1840~1926)印象画派始祖《日出·印象》所描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