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三沙海洋旅游开发意义、条件及问题研究 】是由【niuwk】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三沙海洋旅游开发意义、条件及问题研究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三沙海洋旅游开发意义、条件及问题研究
摘要:
三沙市位于中国南海,是一个拥有超过200个大小不一的岛屿和礁石的海上市镇。随着中国“南海战略”的不断推进,三沙市首次作为一个市直辖区被设立,其未来将成为中国在南海的重要战略基地之一。本文旨在探讨三沙海洋旅游开发的意义、条件和问题。首先,分析三沙海洋旅游开发的意义;其次,分析三沙海洋旅游开发的条件;最后,探讨三沙海洋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三沙,南海,海洋旅游,开发意义,条件,问题
一、三沙海洋旅游开发的意义
1、加强海洋文化意识的宣传和推广
三沙市作为中国南海的战略要地之一,其发展对于中国南海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海洋旅游开发不仅可以提高民众对于海洋的认知和海洋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强化国家对于南海重要性的认识,以及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国民生态的环保意识,同时也可以推动旅游业的繁荣,促进三沙市的经济发展,从而为中国南海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拓宽三沙市的经济及旅游发展渠道
三沙市并不是中国的第一道海岸线,但是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海洋资源却是独具特色,极具优势。作为海洋旅游开发的重点区域,三沙市可以发挥其所在区域的特质,加强与沿海城市的联系,实现三沙市的经济的多样性及旅游业的多样性发展。同时,三沙市的海洋旅游业发展还可以推动海洋物流、海洋工程建设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三沙市的经济实力。
3、提高三沙市的对外影响力
三沙市地处中国南海,是有着极高的战略地位和海洋资源的区域。随着时间的推移,三沙市的发展将会对中国南海及周边国家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海洋旅游的开发,三沙市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扩大其影响力,并进一步强化其地缘重要性。
二、三沙海洋旅游开发的条件
1、资源优势
三沙市地处中国南海,是一个拥有超过200个大小不一的岛屿和礁石的海上市镇。其海洋资源丰富,天然景观独具特色,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游客可以到达他们最喜欢的岛屿,海滩,潜水区,体验独特的海洋美景,以及参加各种综合性海洋娱乐活动。
2、地理位置优势
三沙市地处中国南海心腹地带,与中国沿海城市距离适中。与此同时,三沙市也是连接东盟、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海上交通要塞,距离南中国海国际航道只有2-3小时航程,具有极其便捷的物流及交通条件,方便游客远足。
3、区域政策优势
三沙市作为中国南海的一个战略基地,其发展对于整个南海国际战略有重要意义,因此国家会向三沙市区域投入大量的资金,政策环境等优惠措施也会得到保证,更加有利于海洋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三沙海洋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保护潜在的环境
三沙市区域的海洋环境相对较为脆弱,海洋生物多样性也相对丰富。海洋旅游开发必须注意环境保护,加强对生态平衡和环境清洁的保护,以减少海洋游览影响,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
2、旅游设施不断完善
三沙市海洋旅游的开发必须不断的完善旅游设施,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以达到满足游客需求的目的。在此基础上,要增加有吸引力的旅游项目,使游客满意,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发展海洋旅游。
3、培养人才人才
三沙市海洋旅游的开发人才短缺,需要大量具有海洋旅游管理、运营、维护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政府应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并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以确保人才储备和培训的持续性。
结论:
三沙海洋旅游开发具有巨大的意义和潜力,但在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环境保护问题,不断完善旅游设施和提高服务质量,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以及有效的解决旅游设施和海洋基础设施建设的困难。
Reference:
Wan, X., & Yunting, L. (2015).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Tourism in Sany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8(1), 87-97.
Zhao, S., & Zhou, W. (2016). Analysis on the Resource exploitation Projects of China-Sanya Marine Tourism. Coastal Engineering Proceedings, 1(1), 912-921.
Zhu, L., & Chen, X. (2017). Marin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ina: Statu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mputer Science, 113(1), 16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