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阳光灿烂的日子》
主题与风格
 
    (一)主题关于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的主题一直讲法很多。有人讲,《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写"文革",并且,因
此讨论影片表现"文革"的得失(主要是"失")。我不解的是:持否定意见的人中,许多人是"文革"的经历者,而且他们中的
一些人就是和马小军一样的"大院的孩子"。
     他们往往这样说:"《阳光灿烂的日子》,什么东西!"而且,最后他们还要加上这样一句话:"我就是'大院的孩子'!"
那神情,如同一个经历无数爱情的男人和一个处男谈论女人。或者,一个生过数胎的女人和一个少女谈论生产。
我认为,持这种观点的人,或者他们没有真正看懂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或者,他们对艺术、对电影已经丧失
了起码的艺术的、电影的感受。不客气地讲,尽管他们自己可能也曾是"文革"的受害者,但是,今天他们仍在用一
种过去了的、属于那个时代的、可怕的艺术批评的方法与尺度来讨论和衡量今天的电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我们不由庆幸:那个梦魇的、罪恶的时代,离我们毕竟遥远了。其实,就像"盲人摸象"
那个古老成语中所形容的那样--人问盲人:"何为象?"盲人甲摸到象的一条腿,便说:"象是一个肉柱子"。
盲人乙摸到象的一根象牙,便说:"象是一根冰凉的骨头。"对于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来讲,任何一种从某个角
度概括影片主题的做法,都是不准确或者不明智的。如:《阳光》是表现"文革";《阳光》是表现"大院的孩子";《
阳光》是表现北京孩子乃至中国的孩子;《阳光》是表现马小军与米兰的爱情,等等。
    的确,上面那些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表现的内容。但是,如同大象的一条腿和一颗牙一样,它仅仅是影片的局
部,不是影片的整体。更重要的是,这些概括都大大低估了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的主题。
    姜文讲:"有人误解这又是一个文革片,我并没有想去拍一个文革片,只是如果我和王朔这些人在写一个男孩变成男
人的过程的话,那我们只能写那个时候……至于人们怎么评价,有人把它当文革片,有人说这可能比刻意拍文革片
更有意思,那是后来别人的想法,我当时并没有想那么多,我也顾不得想,不愿想。"?一个名为lynn37927的网友这
样写道:"文革对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来说,是生命中最黑暗的时期,但对这群孩子们来说,它是性,是自我发现,是大
街上的躁动……你还记不记得自己第一次抽烟的情形?你还记不记得自己第一次跟人打架的样子?你还记不记得自
己第一次对女孩子动心是在什么时候?你还记不记得自己第一次被爹娘发现抽烟时的神情?你还记不记得自己第一
次被人搜钱时的样子?你还记不记得自己第一次被女人拒绝的时候想的是什么?成长中的青春少年最渴望的是一种
无拘无束的自由状态,在秩序之外驰骋青春的狂想。就像我在哪本书上看到的: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庸俗的活着,而
在于绝尘的神游。当青春遭遇文革这一动荡的年代时,像骏马驰骋于草原一样,变得如此的肆无忌惮,更像黑暗中
的阳光,更明亮,更火热,更浪漫。而文革,只是作为一个场景,一个环境,一切的一切与这火热的青春相比都不值一
提。"?
    台湾影评人焦雄屏讲:"虽说它是一部有关文革的作品,任谁也看得出,这是一部谈青春、谈成长的作品。一
群十来岁的毛孩子,在文革年月的北京城里横冲直撞。姜文从自己经验出发,挣脱了伤痕、苦难这些文革陈腔,在
他的镜头下,文革与浪漫、青春一样。当第五代导演上山下乡插队劳动时,留在北京的小弟弟、妹妹们反而因此过
着无法无天的半逃学生涯。父母、师长、兄弟,谁也顾不上他们,他们的成长有太多的放任、恣肆、无政府似的蛮
横。《阳光灿烂的日子》完全抓住了这个基调,全片以一种快速、冲击力强的节奏进行,一气呵成让人几乎目不转
睛。
         绝不像第五代导演有那么多的沉痛和反省,他的喟叹是对青春的恍惚和留恋,是对青春骤然消失的怅惘,然后更
多的是对青春及那个时代的讴歌……到了末了,他甚至否认电影前面段落的真实性,直称其为伪造的谎言……《阳
光灿烂的日子》不讳言其叙事立场,堂而皇之略去了青春苦涩的一面,让观众欣赏北京少年擂着胸膛向全世界吹大
牛的气魄和纯真。"?我认为: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个浑然的、热气腾腾的生命。《阳光灿烂的日子》的
主题也是浑然的,表现了一种理想主义、纯净浪漫、充满激情的情感和境界。《阳光灿烂的日子》表现的是青春
的觉醒,生命的觉醒。就像影片的片名,它在表现和讴歌我们生命中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影片主题决定影片风格。《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部诗电影,一部写意电影。与我们常见的主流电影不同,《
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叙事特征和视听方案都是异常"风格化"的。"风格化"说起来似乎有点"玄",我进一步明确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