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在拓展中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是由【书犹药也】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在拓展中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在拓展中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四分教改”课堂模式探究
东方明珠学校 郑 蕾
内容提纲:
《语文课程原则》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有效的教学方略。不同窗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相似学段的学生也存在许多差别。教师如果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别,教学中能够因人而异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办法,并且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就能全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几年来,本人结合本校的“四分教改”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就如何有效地拓展延伸,让不同层次的学习的语文能力得到全方面提高,进行了某些实践尝试,旨在进一步理解新课程原则理念,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核心词:个性差别 分层教学 拓展 模式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当如一篇优美的文章,首尾呼应,气韵贯穿;
应当如一幅优美的图画,疏密相间,错落有致;
还应如一首动人的乐曲,音律和谐,浑然一体。
如何才干达成这样的境界呢?
这就规定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因人而异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办法。但现行的班级授课制面对的是几十名学生,而我校又是一所民办学校,生源素质差别较大,如果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授课,既费时费力,又收效甚微。针对我校这种生源实际,学校实施了“四分教学”教学实验,规定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能力,爱好特点等因素,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目的、制订教学内容,拟定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使每名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化的发展。
我担任高二年级两个实验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根据分层教学的原则,我尝试从下列三方面来定位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办法:
从教学对象来分层:
学生分为优秀生、中档生和学困生,根据中档生的水平进行教学,对学困生的教学加以辅导和补课实现教学目的,而对优秀生则通过提高作业的规定来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在兼顾总体的同时也强调了特殊,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成功的体验。
从教学目的来分层:
分层次教学规定目的弹性化,我根据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别,设计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的。分层次目的中基本规定:A层次学生最低程度地掌握教学大纲内容;B层次学生掌握全部的教学大纲内容;C层次学生掌握全部的教学大纲内容,加上拓展的教学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状况,一种一种地逐步攻破目的。
从学习的组织形式来分层:
课堂规定进行层次化合作学习。具体的做法是把优生、中档生和学困生按照一定的比例构成一种合作小组,中档生和学困生负责讨论、交流、报告工作,而优等生则重要担任统计、补充、总结等。这样能够在调动中档生和学困生的主动性的同时,也能够挖掘优生的潜能;既能够增进个体的进步,也能确保集体合作的开展。
分层次教学最核心是教师要灵活运用多个分层次教学的方式,这实质上是规定教学为了适应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别,采用与学生学相适应的办法进行分层施教,从而使层次差别明显的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较好的发展。教学只有尊重学生的多样化,以学生为主,才干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才干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此思想指导下,我在课堂教学模式上进行许多探究、实践,根据课文的特点,学生的爱好爱好,情感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品味→探究→拓展”的课堂教学模式,特别针对我班优秀生较多的特点,在拓展这一环节上,进行大量的尝试,获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现总结以下:
从语言品味处拓展
语文的“知识与能力目的”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目的之一。从语言学习的角度看,文本的语言教学要遵照认知规律,重视三个过程:一是言语感受和言语积累过程。学生在重复阅读中调动多个感官,感受美词佳句,逐步积累优美的语言材料。二是言语感悟和言语内化过程。学生在阅读课文时,目睹、口诵、耳闻同时进行,品味和感悟字里行句的情感与思路。三是言语的模仿和言语体现过程。
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语言积累与运用的训练,使之落到实处,同时还要加强形象的再现、意境的体验、韵味的品评、情绪的感染。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种重点、难点,由于诗歌这种体裁本身含有韵律美、意境美、语言美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设立“音读→意读→美读‘三个环节,让学生能过朗诵、演唱、仿写、设计鉴赏题等形式,去品味诗歌语言的特色。特别在“美读”这一环节,指导学生从诗歌鉴赏的角度,从纵、横两个方面去联系已学过的作品,设计许多拓展题目,分小组进行互答。教学片断以下:
生问1:品读《定风波》,结合已学过的苏轼作品,写一段话,评价苏轼的一生。
生答1:东坡的一生极尽坎坷:爱情的波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漩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东破懂得,命运不济,仕途难料。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之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让我们看到了一种豪放、淡泊、豁达、开明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
生问2:柳永的《蝶恋花》情感细腻,感受人至深,你读了后来心里也有诸多感受吧?请仿写一首“蝶恋花”来体现你内心的情感。
生答2:看红尘,几多愁,落落杨花洒满楼。倚窗南望,孤帆碧影,伊人独立。
叹世间,心犹寒,一曲小调吟江南。临江戏雨,萧声郁抑,落满花间。
课堂教学中设计演唱、仿写、评价等环节,让学生在唱读中,体会诗人愤世嫉俗的不平之音;让学生在仿写中,体会诗人对亲人朋友的诚挚之恋;让学生在评价中,体会诗人对国家乡土的热爱之情。课堂教学在语言品味中进行有效的拓展,使学生对语言体现与作者情感有了更深的理解,使优秀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形成与发展。
从情感体验处拓展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感情体现出来,而他的目的不管是故意识的或是无意的——总要在读者心目中引发同样的感情作用的。”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引领他们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去体验、捕获作者瞬息万变的情感旋律,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个性阅读体验,描绘心中的景与物,倾吐自己的情与意。
学习《喀布尔人》这篇小说时,在学生自主品读、探究后,设计了一种情感体验的教学环节,让学生结合本身的体会,用演唱、小品、朗诵、哑剧、情景剧等形式体验父爱的深沉与伟大。教学片断以下:
组1:(配乐诗朗诵)
父亲的爱是安静的
安静如雨中静静守侯的身影
父亲的爱是安静的。
安静如过公路时宽厚手掌的相牵
父亲的爱是安静的
安静如午夜时轻轻掖好的棉被
父亲的爱是安静的
安静如儿女不争气时低低的叹息
……
组2:(配乐散文朗诵)
曾经,有这样一种雨夜。父亲孤单的身影在雨中静静守候晚归的孩子,任雨点大滴大滴地打在他身上,任严寒与饥饿一点一点地侵蚀着他,看到晚归的女儿远远跑来,父亲用笑脸替代了焦虑,用关切的问候替代了责怪,他拥着女儿只轻轻的问了一句:“冷不冷?”……
组3:(小合唱):
想想你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
抚摸你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
不知不觉你鬓角露出了白发,
不声不响你眼角上添了皱纹。
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
人间甘甜有十分,你只尝了三分。
这辈子做你的儿女我没做够,
恳求你呀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
学生们体验的形式丰富多彩。在动情的诵读中,父爱的深沉在延伸;在专注的表演中,父爱的伟大在重现;在优美的旋律中,父爱的无私在升华。看着同窗们眼中晶莹的泪花,听着同窗们嘴里深切的呼唤,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这一刻,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了共鸣,也深刻理解文本的主题“同样的父爱”。在此基础上,我让每一名学生给父亲写一封信,把对父亲的理解、关心、深爱,带给父亲。这种从情感体验处拓展的方式,使情感教育如三月春风“润物细无声”,真正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的人文关心,体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体现了分层教学的活力。
三、从文本空白处拓展
语文学习的综合性与开放性规定教师将语文学习的内容向课外拓展,特别对于优秀学生来说,在延伸过程中引导他们去探究,在比较、对照、引申、拓展的过程中拓展思维的空间,提高阅读的质量,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发明性阅读的能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构建一种开放的、动态的教学流程,不仅要善于引进“活水”,更要善于把课堂学习内容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一位成功的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生成问题,解决问题,更要在学生离开课堂时让他们带着新生成的,更精彩的问题探究。教师善于在文本的空白处挖掘,激发学生探究的爱好,引导学生课外自主探究。
在教学《一种文官的死》的最后阶段,我设计了一种辩题:对于切尔维亚科夫这样的小人物与否应当同情?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思考,关注“弱势群体”的命运,更深刻的理解作者创作意图,明白“文学家不是做糖果点心的,不是化妆美容的,也不是给人消愁解闷的,他是一种负有义务的人,他受自己责任感和良心的约束。”辩论片断以下:
辩手1:这种小人物奴性十足,得势时,自轻自贱;失势时,摇尾乞怜,没有灵魂,没有尊严,为了一种喷嚏,重复道歉,担忧而死,对于这样的人物,我方认为不值得同情。
辨手2:每个时代每个社会都存在这样的群体,他们像切尔维亚科夫那样的小人物,他们生活在社会低层,他们所面临的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远比大人物面临的要大,沉重的压力使他们在大人物面前十分自卑,十分胆怯,造成他们出现某些常人无法理解的行为,我认为他们这样的小人物是值得同情的。
辩手3:像他们这样处在社会低层的小人物倍受压迫确实是不公平的事,但人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鲁迅先生说:“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暴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奴颜婢膝,逆来顺受,只能造成可悲可鄙下场。既然他们本身不乐意变化,我们又何苦自作多情去同情他们呢?
辩手4:精神上的推残比物质匮乏所带来的伤害更深,他们是不幸的,而他们同样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分子,他们需要更多的关心和保护,需要我们用宽敞的胸怀以及追求和谐完美世界的精神,去同他们一起面对现实的残酷和冰冷,予以小人物同情吧,这样才干让我们看到更多但愿与幸福。
……
教师小结:
《一种文官的死》的主题不仅仅在于描写小人物的卑微生活,而在于揭示小市民麻木、畏惧、奴性心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暗示人们不能再这样庸俗、无聊地生活下去。在今天,如果你认真地照一照文学这一面镜子,我们或许不难从中发现自己的影子,我们的生活也需要契诃夫,还应像契诃夫那样把目光更多的投向弱势群体,去关心他们,协助他们,变化他们,让世界充满爱。
俗话说:“教无定法”,只有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别,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个不同的教学方略,才干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能力得到充足的发展。我校实施的分层教学的办法,为每一名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也为每一名学生架设了成才的桥梁,充足体现我校“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要全方面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就需要不停地改善和创新,需要不停地变化和适应,即使拓展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流行风”,但却要以“有效”为第一追求,要达成有效,就需要教师从语文教学的本质发出,根据文本教学的需要,精心筛选拓展内容,悉心挑选拓展形式,适度控制拓展容量,精确把握拓展时机,把拓展融入到文本教学的环节中来,成为文本教学的有机构成部分。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拓展才干渐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