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综述
广东省地方性氟中毒改水状况
氟存在于自然界,是人类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氟的摄入不足或过量均可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氟的摄入量不足, 可导致龋齿患病率升高;但当经各种途径长期摄入过量氟, 又可引起以氟骨症和氟斑牙为主要特征,并且还累及心血管、中枢神经、消化、内分泌、视器官、皮肤等多系统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 即地方性氟中毒, 又称地氟病。地氟病在我国分布很广,其中广东省发现40个县、448 个病区村有此病流行。地氟病严重的地区影响生产力,障碍工农业生产发展。在我国地方性氟中毒主要有3种类型:饮水型、燃煤污染型和饮茶型。其中饮水型氟中毒是我国地氟病中最主要的类型。所以采用有效的改水降氟措施、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已成为我国卫生工作的一项基本的重要决策。
广东省地氟病分布
广东省有40 个县、448 个病区村有地方性氟中毒病不同程度的流行。病区主要集中在粤东的四个地级市, %,% 。说明广东省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相当分散, 仅有潮阳的练江平原的病区较集中, 这与广东省地质构造特点有很大的关系。广东省饮水型氟病区多数为温泉高氟水和中深层地下高氟水型,少数为工矿业废水污染型病区及我省首先发现的新型病区:温泉水污染食物型病区。
广东是个多温泉的省,已知300多处温泉分布于60个县内, 其水温多在37~80℃, ~25mg/l, 若附近的饮用水源与温泉水有水力联系, 其含氟量增高。居民长期饮用它而致病者十分普遍(以丰顺、潮阳、五华, 揭西等县为最常见)。这类型病区多数是几十年饮用, 含氟量高, 氟中毒病情较重。
主要分布于粤东的练江、榕江、韩江平原, 其特点为病区分布范围较广(约300多平方公里),病区人数约占全省病区人数的1/ 2左右。病区分布较集中, 病区历史较短。自60年代以来, 部分居民看到地表水受污染日趋严重而逐渐打深井取水饮用, 井深大多数超过20米, 水量较稳定, ~, 取水很方便,水质一般不易受污染, 水色清澈透明, 因而很多人喜欢饮用。但是, 实践证明, 这种直感清洁、水量充足的地下水, 其含氟量往往较高, 而且有越深其含氟量越高的趋势。
中深层地下水含氟量变化也很大, 如在练江平原中某一村庄内打了几口深井, 有高氟、低氟相间分布的现象。深层地下水含氟量变化较大, 这可能与隐伏的练江断裂带有关, 由于深部的多次断裂活动, 使上覆第四系沉积物含水层中某些元素含量起变化( 如氟含量增高) , 历史上练江平原一带曾经有过10多次4级以上的地震活动可为佐证。
人为因素形成的高氟饮用水, 大部分是因为开采萤石(CaF2)矿排出含氟废水污染下游的饮用水源而致病。另外还有为化肥厂排出含氟废水污染附近的饮用水源而致病。如: 五华县安流其坑片、东莞市樟木头采石场都是开采萤石矿排出氟含量高的废水污染下游的饮用水源。此类氟病区还有信宜、南海、新会、河源等6个县( 市) 83个自然村群众饮用水受到高氟废水的污染, 使饮用水含氟量超标。
温泉附近地区的部分群众, 由于对氟缺乏认识, 用高氟的温泉水加工食物,使食物氟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