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8
文档名称:

【社会科学类】中国边境贸易地理.pdf

格式:pdf   页数:23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社会科学类】中国边境贸易地理.pdf

上传人:中国课件站 2011/8/10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社会科学类】中国边境贸易地理.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边境贸易作为国际贸易、对外贸易和域际贸易的特殊表现形式,有其特
定的范围和界限,一是边境贸易的发生必须是在毗邻国家之间的边境地区进
行,有严格的区域范围;二是边境贸易从商务谈判到履约交易程序复杂,较
之一般的国际贸易在规模和形式上又有一定的限制。因此,边境贸易鲜明地
体现出地理学的区域性与综合性的基本属性。
《中国边境贸易地理》是从地理学的角度探讨中国边境贸易的理论与实
践问题,即从地理学的区域差异性、地理环境、地域系统以及空间关联等不
同层次和角度,探讨中国边境贸易的诸种现象、过程、要素、客体及有关管
理问题。它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社会实践
的基础上产生的一门地理学新分支学科。对中国区域边境贸易理论和规律的
认识,既来源于边境贸易自身发展,又是基于对中国边境贸易的历史与现实
的认识、探索,而揭示出中国边境贸易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尤其是
该书中的管理部分是作者大胆探索的尝试,有一定的新意。边境贸易管理既
是边境贸易业务实际操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对边境贸易交易程序的理论
概括与总结。边境贸易地理的诞生与发展,不但为地理学开辟了一个新的研
究领域,并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地理学这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的发展,而且
更为重要的是这门学科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它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实践性和
可操作性。考虑到地理专业同经贸院校和综合大学所用的国际贸易教材有着
不同的特点,本书将理论层次、政策把握和实际操作方面的阐述,紧密结合,
使理论可以指导实践,以提高本学科的实际操作性。因此,本书的编写既考
虑学科理论教学讲授方面的需要,又顾及实际操作中的适用性,使本书的使
用者能对边境贸易从理论到实务有较为系统、完整的了解。同时,本书为从
理论上探讨我国加强全方位对外开放,特别是为加强我国内陆边境地区对外
开放的力度,大力发展边境贸易的可能性、现实性和必然性,提供了充分的
科学依据。诚然,《中国边境贸易地理》目前还是一门不成熟的,正在形成
中的学科,中国内陆边境地区经济贸易的拓展,必将促进这门学科的发展与
完善。同时,随着这一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必将推动中国内陆边境地区
的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与边境贸易的发展。如同边境贸易可以“利国、富民、
睦邻、安邦”一样,《中国边境贸易地理》可为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中
国内陆边境地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振兴,以及为发展中国与毗邻国家的睦
邻友好关系服务,并作出特有的贡献。

吴传钧
年月日
前言

边境贸易作为我国内陆边境地区对外经济联系的一种主要方式,对于促
进我国边居地区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民族的团结,增进和巩固我国同
周边邻国的睦邻友好关系,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边境贸易
的不断发展,有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本书正是从地理学的
区域差异、地域系统、地理环境以及空间关联等不同角度,探讨边境贸易的
有关理论与实践问题。
基于近年作者所从事的国际贸易地理、地缘经济和边境贸易领域的研
究,以及对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工作、毕业论文和野外实****的指导,
特别是亲身参与中俄边境贸易有关实务方面的短期实践,作者深感边境贸易
蕴含许多地理问题。边境贸易进出口商品结构和价格的地域差异性,中国与
毗邻国家边境地区形成的不同等级规模的边境贸易区域系统,以及受区位条
件和地理环境严重制约的边境口岸与境外市场等都具有鲜明的地理学特性。
据此,作者较全面、系统地编写成《中国边境贸易地理》,这在我国地理学
界对该领域研究尚属少见。尽管《中国边境贸易地理》尚处在初始研究阶段,
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完善,其目的是为地理学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或研究
方向。
本书的完成,参考并利用了一些相关学科和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文献
和资料,从准备、撰写到最后定稿,五年有余,其间几易书稿。作者力图理
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使本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但因作者经验与水
平所限,本书各章节的设置、内容的确定、素材的选取以及理论观点的论述
与评价,未必得当适度,也难免有错误、粗糙和欠缺,恳请专家、学者及广
大读者惠予指正。
《中国边境贸易地理》对对外经贸工作者和从事边境贸易的工作人员有
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有关专业的教材
或参考书。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承蒙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北京地理研究所吴传
钧博士的鼓励并为本书作序;东北师范大学陈才教授、袁树人教授、徐效坡
教授对本书的编写和出版给予了热情支持,惠予指教;丁四保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