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5
文档名称:

【社会科学类】中国道教(第一卷).pdf

格式:pdf   页数:20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社会科学类】中国道教(第一卷).pdf

上传人:中国课件站 2011/8/10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社会科学类】中国道教(第一卷).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中国道教是中国的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社会现象,是中国文化的一个
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翻开东汉以后的中国历史,到处都可以看到中国道教留下的斑斓史迹。
踏遍祖国的大好河山,到处都可以看到道教的名山、宫观、碑刻,记
录着道教对中国民众生活的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鲁迅先生说过:“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 年月日,《致许寿
裳》)。按我的理解,这个根柢就是在社会深层之中,在绝大多数民众之中,
在中国文化的核心之中。
当然,对中国文化也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同道教有不解之缘的,还有
哲学史上的道家。道家和道教,在西方语言中是一个词,英语是。
但是,现在人们分得很清楚:道家是一个哲学流派,一种思想;而道教则是
宗教,它有教徒组织、宫观设施、崇拜礼仪乃至一定的经济实力。道教在它
的教义思想中借用了许多道家的概念和思想;道家也因道教而扩大了影响。
如果说,道家的影响原来仅仅局限在士大夫阶层中间,那么,道教的影响就
要大得多了,它曾深入到底层民众之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道教和道家才
成为中国文化巨鼎的三足之一,才成为“中国的根柢”。
对于道教的研究,我们起步较晚。年以前,只有寥廖可数的几本
论著,几篇论文。从年至年的三十年中,中国大陆也只发表过近
七十篇论文,而且大多与《老子》的讨论、农民起义的讨论有关。可是,从
本世纪初起,外国的学者却十分重视道教的研究,多方挖掘其宝藏。我的名
字叫“道静”,有些朋友就说我同道教有缘。但是,我的专业研究领域是中
国科技史,特别是农业史。直到我同老博士李约瑟有了交往,发现他的巨著
《中国之科学与文明》(又译《中国科学技术史》)引用了大量的道教经典总
集《道藏》的材料,还提出一个著名的论点,即“道家思想是中国科学和技
术的基础”,这才推动我的学术研究的注意力也转到“道教”上来。
道教是个学术的宝库。近十年来,据不完全的统计,我国出版的道教
研究著作已有二十多种,发表的有关道教的论文和文章也有六百余篇。中国
学术界对于道教的研究已达到相当的水平。一些重要的著作和论文已经受到
国际学术界的惊叹和赞赏,有的已被翻译成多国语种出版。现在上海知识出
版社约请国内道教研究专家,由卿希泰和陈耀庭、曾召南等同志主持编写四
卷本《中国道教》,既是十年来道教研究的总结,又为今后的道教研究张目,
这是可庆可贺的学术界大事。四卷本内容涉及道教的历史概要、宗派源流、
人物传略、教义规戒、经籍书文、神仙谱系、科仪方术、文化艺术、名山宫
观等方方面面,堪称大观。
对于道教这样一种历史悠久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的研究,恐怕不是
一代学人就能达到“透彻”的高度的。对道教的研究,在日本从小柳司气太
开始,在法国从马伯乐开始,至今都已经过三四代学者的辛勤耕耘。我有信
心,我们中国学者经过几代努力,一定会做得更加完整、更加深入、更加透
彻。
太上曰:天长地久。我深信:我们今天对道教所作的一切研究也将如
此。
胡道静
年春,病中
引言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本民族固有的传统宗教,它是在中
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沿袭方仙道、黄老道某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而
于东汉时逐渐形成。它相信人经过一定修炼可长生不死,成为神仙。将老子
及其《道德经》加以宗教化,尊老子为教主,奉为神明以《道德经》为主要
经典,并对之作宗教性的解释。创始时主要流行于民间,并成为某些农民起
义的组织者和旗帜。魏晋以后,部分社会影响较大的道教徒因受封建统治者
的扶植和利用,导致道教逐渐上层化并与儒家纲常名教观念相结合;在有些
朝代还卷入了宫廷政治活动。而在民间则继续传播通俗形式的道教,从中还
衍化出一些秘密宗教组织,在有些农民和平民的反压迫、反剥削斗争中,继
续发挥其组织和纽带的作用。
道教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随着派别的不断繁衍增多,同时也积累了
大量的经籍书文,后多汇编入《道藏》,其中许多有历史价值的文献,对于
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以及医学、药物学、养
生学、气功学、化学、天文、地理和社会心理、社会习俗等各个方面曾产生
过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道教的产生
道教形成于东汉的中后期。它之所以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有其所以
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思想渊源,并经长期的酝酿和积累的必然结果。
历史背景
第一,中国封建社会由战国进入秦汉时代,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
封建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在当时的
世界上居于发达的领先地位。但是,秦汉的社会发展,又受到封建生产方式
的制约,呈现时起时伏的波浪式延展的趋势。即使在秦汉鼎盛时期,社会矛
盾也很尖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