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建党九十周年.doc

格式:doc   大小:30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建党九十周年.doc

上传人:mh900965 2017/12/12 文件大小:3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建党九十周年.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谈翻译与文化的差异
人们常说翻译要有“信、达、雅”三要素,其实“信、雅”未必能“达”,只有真正让人听懂,听明白才可称为“达”,“达”才是翻译中最重要的。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旨在使目的语读者能准确领会原作的精神。在转换过程中,我们要依靠很多因素,不仅是词汇的字面意思,而且还有信息发生的环境和情景等。
我国有五千年文化史,有很多字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若不仔细推敲,难免会造成误解。李白的《静夜思》可谓妇孺皆知,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床”字被很多人译为“ bed ”,只有少数人译为“ couch ”。难道李白会认为屋子里也会有霜么?其实大家忘记了去查一下当时的字典,那时的“床”不是我们现代语言中的“床”。李白应该是在院子里赏月时吟诵此诗的。《说文》云:“床,安身之坐者”,《释名·释床帐》也同此解:“人所坐卧曰床。”《孔雀东南飞》诗中“捶床便大怒”、“媒人下床去”就是实例。
词语的褒贬不同会给理解和交际带来很大的偏差,这就要求在翻译时掌握词语的不同文化内涵,要知道它的褒、贬意义,避免在使用上犯错误,这就是结合词语丰富文化内涵。rade 在我国是指志同道合的同志( the party members or the people who mon goals )而西方却常指***者( panion homosexual )。
我们翻译时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将他们改为英语惯用语。在美国留学的外国学生常反映美国人讲话靠不住,说好了邀请吃饭,结果等了很久还没能兑现。问题出在外国学生对于美国英语的讲话规则不了解,听美国人说:“ We must get together soon. ”( 我们一定得聚聚) ,就以为是正式邀请,实际上只不过是一句客气话。社会语言学家专门就这个题目做了研究分析,究竟客气话和正式的口头邀请在语言的使用上有什么区别。他们发现,正式邀请比客气话要具体的多,一般来说邀请需要包括时间、地点,如“ Come over for dinner next saturday night. ”( 下周六晚上过来吃晚饭) 是明确的邀请。
英美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是个人自由,它是一种以个人为基本单元,强调“人人生而平等”的文化。英美文化又被称为“我文化”、“个人价值至上文化”。在这种注重个人尊严的文化里,权力的重心更多地倾向个体。而中国传统文化里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是“忠”和“孝”,人际交往很注重自我与谈话对象的关系。中国文化又被称为“我们文化”、“集体主义文化”。例如,中国人常说“四海之内皆兄弟”、“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仁义值千金”、“大树底下好乘凉”等,这都说明中国人常把自己和所谓自家人视为一体并希望能够在自身以外找到安全之所;而英语谚语中却说“God helps those that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 self is our centre”(自我是我们的核心),“life is a battle”(生活就是战斗),这些英语谚语都在告诫人们:只有靠自己奋斗,才能获得成功和安全感。
例如:汉语中的“拖后腿”,如直译成英语“pull one's leg”,其意思就变成了“哄骗取笑某人,愚弄某人”。再比如,中国人常用“黄色”表示低级趣味、庸俗、猥亵等,但我们不能看到“yellow boy”,就译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