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2013年4月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总第152期) JournalofBaoji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s(SocialSciences) (Sum )【现当代文学】文字的绘画彩色的诗———论艾青的诗与凡高的画贺姗姗(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81)[摘要] 早期的绘画生涯深刻的影响了艾青的的诗歌创作,他与后印象主义画家凡高无论是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表现技巧上都存在着诸多相通之处。他们的诗歌和绘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相互转译,实现了诗画的通灵。[关键词] 苦难意识;苦难意象;太阳;色彩;主观情绪[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193(2013)02-0081-07 同样都是为真、善、美在劳动。绘画应该是彩色的诗;诗应该是文字的绘画。———艾青艾青是一位诗人,他有着深沉的思考、饱满的诗情和独特的个性,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无可替代;艾青还是一位画家,他早年曾远赴巴黎,取法西方现代绘画艺术。当记者问及为何他早期学习绘画,最终却成为一个诗人时,艾青说:“我爱上诗远在爱上绘画之后”,并幽默的将之调侃为“母鸡下了鸭蛋”。[1](P56)早期的绘画生涯和他对西方印象派、后印象派绘画的钟爱,深刻的影响了艾青的诗歌创作。伟大的后印象主义绘画大师凡高对他的影响尤其值得我们重视。他曾以挚烈的歌声颂扬凡高:凡高从太阳得到启示用燃烧的笔蘸着燃烧的颜色画着农夫耕犁大地画着向日葵……这位来自荷兰的艺术家像“阿尔的太阳”一般照进了艾青的艺术世界,点燃了他内心的激情。深刻的苦难意识、相投的精神气质使得他们在艺术的殿堂里达到了诗画的通灵。一、深刻的苦难意识欣赏凡高和艾青早期的创作,我们往往会被其中所表现出的苦难意识所感染。忧郁的气质、阴郁的色彩以及对于底层农民形象的描绘,使我们看到了他们对穷苦劳动人民充满同情的人道主义情怀。而这种发于内心深处的苦难意识,首先来源于他们共同的苦难人生经历。艾青与凡高,这两位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诗人和画家,却有着极为相似的苦难生活经历。艾青出生于地主家庭,却从小被寄养在贫苦的农妇家中。“地主的弃儿,农民的养子”这一苦难出身,使艾青从小就“感染了农民的忧郁”[1](P88),并与“中国的穷苦农民结下了不解之缘”[2]。之后他从美术中寻求安慰,如他所说:“除了绘画,少年时代的我,从人间得到的温热是什么呢?”[1](P28)继而他远赴重洋,赴法国学习绘画,在那里度过了“物质上贫困,精神上自由”[1](P14)的三年。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他际遇了伟大的艺术家———凡高。凡高是十九世纪杰出的后印象主义画家,出生于贫苦的牧师家庭,其一生的苦难经历与他的18 [收稿日期]2012-12-23[作者简介]贺姗姗(1988-),女,河北邯郸人,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艺术生命一样富有传奇色彩。他曾先后做过画店职员、商行经纪人、教师和传教士。在作为一名传教士期间,他曾深入到矿工中生活,矿面倒塌、瓦斯爆炸、伤寒流行这些残酷的现实,使凡高内心的苦难意识更加强烈了。他同情劳动者生活的不幸和艰辛,并希望用自己手中的画笔来表现他们的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凡高自己也生活在贫困中,靠着弟弟的支援维持生活,他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