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中国信息化的“股市”属性.doc

格式:doc   大小:50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中国信息化的“股市”属性.doc

上传人:小博士 2017/12/12 文件大小:5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信息化的“股市”属性.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信息化的“股市”属性|第1
内容加载中...第1 从宏观上讲,中国管理信息化和中国股市特点比较接近。
第一个类似国家扶持
很多上管理信息化项目的企业一个启动条件就是国家经费必须到位,不是自己掏钱,且这部分主要还是用来购买硬件网络等看得见的东西。
国家说振兴国有企业,国有企业项目于是增多;一些发达地区给予民营企业同等国民待遇,结果等地方资金上项目的民营企业排队,这点在广东、浙江地区尤为明显。
国家说西部大开发,结果西部的项目又多了起来,现在则东北项目比较多。2005年经济工作会议中央讲要中部崛起,我们估计中部项目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增长。
而且国家的钱必须准备充分,否则经过各级截留和企业自留,最后流向项目的资金又经过硬件、工具软件两处分解,留入管理信息化的部分其实相当有限。
但供应商还得硬着头皮做,不做马上死,做还有生存的机会,幻想等到大家都认可信息化价值的那一天,再吃口肥肉,把这几年的损失拿回来。
可是没有投入的事情至少说明两点:
第一,企业对软件的效益不太有信心,如果上管理软件一年创建几百万可见效益,可以肯定,花再多钱,企业也会想办法自筹;第二,企业内部不太重视,其需求还没有真正挖掘,也没有深入规划,至少对如何用信息化解决管理问题就没有认真成熟理性地思考,关键是钱不花白不花,过了这个村没了下个店。
信息不足,投入不够,需求不清,重视不够的项目失败是比较正常的,如果成功则是比较偶然的。目前国内相对成功的项目中,偶然性因素大于必然性因素,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考察用户经验意义不大,因为经验基本不具备可复制的前提。
供应商自己可能没有想到,实施大量失败项目的后果,不是看到市场的曙光,而是市场的崩盘。
第二个类似:概念炒作
什么行业热,什么股票股价就上升,而不会在乎它本身是否效益出色。
信息化市场也有这个特点,经常是学历挺高,帽子吓人的“海龟”们拿一些名词概念理论指导我们企业,他们最终希望制造这么一种效果,以后我们CIO一见面,就是“今天你ERP了吗?”。
但是事实证明大部分概念炒作过后,不能形成气候。
信息化也是门专业,不经过8~10年积累也很难成家,至于提出一门理念和管理理论,那更是需要多年厚积薄发,更何况,国际上这么多管理大师的杰出理论,一般人能消化也就够用了,为什么总是希望发明一个更好的“轮子”呢?
其实搞信息化的人,在管理上最应该记住的就是不要重新发明“轮子”,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人们找到、用好已有的轮子。
我们只要用信息化工具实现或实践这些先进管理思想,不是搞什么眼球经济。
我们有的供应商故意在ERP、SRM、CRM中制造巨大鸿沟,有的在PDM没有弄清楚之前鼓吹PLM或CPC,脱离业务大谈概念,只谈理念不谈效益。
还有个发现,喜欢讲概念的人,基本上对概念理解都不深刻,因为,一般大师讲很复杂的问题,可以深入浅出,让人豁然开朗。而“半瓶子醋”